【為了維持諸侯國的自治,天子必須賦予他們軍事、行政和土地管理的權力。】
【這些權力的下放,又不可避免地導致了諸侯割據的隱患,為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帶來了威脅。】
【那麼,究竟應該采取何種製度來克服分封製的弊端呢?】
【這一問題成為了先秦時期思想家們共同關注的焦點。】
【諸子百家的學術爭鳴,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尋找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方案。】
【至此,一個關鍵人物應運而生,那就是西周的丞相周公旦。他敏銳地發現了分封製的潛在問題,於是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一套禮樂製度。】
【這套製度的核心是根據天子、諸侯、卿大夫及臣民的等級秩序,設定了不同的禮樂標準與規範。】
【周公旦的初衷在於,通過這一製度,從社會層麵徹底剝奪諸侯篡位的合法性。】
【希望社會達成一種共識:“天子是上天之子,諸侯實力即使再強大,也無權篡奪或者自稱天子!”】
【然而,道德約束往往隻對那些本身具備道德觀念的人有效!】
【列國之所以長期恪守周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周王朝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為後盾。】
【然而,當這種實力逐漸減弱時,春秋戰國時期的紛亂局麵便不可避免地拉開了序幕。】
【在這段動蕩時期,地方諸侯頻繁征戰,普通百姓飽受苦難,眾多新問題開始逐漸浮現。】
......
“周公旦想的太簡單了。”
“一旦王室衰弱,諸侯國勢力增強,可不就會禮崩樂壞嗎?”
“人都是有**的,明明可以做大做強,怎會甘於禮樂約束伏低做小?”
嬴政看著天幕中對西周的這一段描述直皺眉。
禮的崩壞使得周王室對諸侯國失去威懾力,諸侯國可以隨意擴展疆域,社會動蕩不安。
樂的破壞則更為嚴重,不過他本就重禮輕樂,也不甚在意。
所以他統一六國之後,就廢除了分封製,設立郡縣製。
禮崩樂壞的時代已經過去,秦朝需要儘快恢複秩序與等級,這時候以法治國才是大勢所趨。
......
“禮崩樂壞啊!”
孔子不禁老淚縱橫。
在周平王東遷之後,周天子的威信一下子跌到穀底。
諸侯國紛紛坐大,彼此之間混戰頻發,天下動蕩不安。
這世道啊,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諸侯國內,臣弑君,子弑父的悲劇不斷上演,各種僭越行為堂而皇之地出現。
如今,禮崩樂壞的局麵已經極其嚴重。
眾多有識之士為了結束這紛亂世道,苦思治世良策。
他也是其中之一。
他從西周的經驗中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治世思想,概括起來就是兩個字,“仁“和“禮“。
治國方略上,則是主張“為政以德”。
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恢複周禮,他開始周遊列國。
他對禮製分明,倫理規範的周公時代格外向往,希望周禮能拯救正在崩塌的社會秩序。
然而,他已經走過了好幾個國家,卻始終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仍然無法阻止禮樂繼續崩壞。
“哎......”
孔子長歎了一口氣。
......
【於是,諸子百家開始紛紛出現,並且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