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也總喜歡以漢高祖的事跡為例,甚至認為漢高祖比唐太宗更為優秀。
他希望大明的讀書人和臣子,都能推崇漢高祖。
此刻,他有些理解了後人的意思。
漢高祖劉邦,可不是史盲鑒定器嗎!
不懂漢高祖的元末群雄,都是他的手下敗將。
而他懂了漢高祖,所以他才能以破碗開局,開創大明王朝!
......
【今天我們就從幾個方麵,簡單地說一下。】
【首先,劉邦為什麼能夠成功統禦包括“漢初三傑”在內的眾多卓越人才。】
【本質上就是因為劉邦在多個領域中的造詣都非常高,這使得他能夠與大家的思想高度保持一致,才會互相認同。】
【以張良為例,他之所以要入劉邦麾下,就是因為張良發現自己的戰略思想劉邦完全能夠理解並認同。】
......
張良聽到天幕提到自己,隨即陷入回憶當中。
他是為何會心甘情願跟隨劉邦呢?
秦末亂世,身為韓國世家的他,心懷複興故國的宏願,卻屢遭挫折,四處碰壁,內心充滿了焦慮與自我懷疑。
而此時,正好有兩大義軍首領,一個是剛取得巨鹿之戰勝利的項羽,一個是一路屢敗屢戰的糟老頭子劉邦。
張良雖身處韓國,卻時刻關注著劉邦動向。
劉邦揮師西進,一路上打了不少仗,有勝有敗。
若是勝利,就會收服一些人,若是失敗,就繞道走。
他認為劉邦這種打法沒有章法,永遠都打不到函穀關,項羽必將是那先入關中,問鼎中原之人。
所以,他一開始和劉邦相遇的時候,並沒有打算輔助他,隻是單純覺得劉邦這人挺聊得來。
其餘的人水平不夠,聽不明白,總會覺得他在吹牛逼。
但劉邦聽了以後則是會思考,接著會繼續說,對,我覺得可以這樣這樣。
所以他本來是要去見景駒的,遇見劉邦後,兩人一番暢談,於是他便很快決定追隨劉邦了。
他幫劉邦分析當前局勢,擬定戰略。
劉邦也能完全聽從他的安排,這比力能扛鼎的項羽好太多!
他也不是沒跟隨過項羽,項羽自視甚高,從來聽不進他人意見,雖然勇氣可嘉,但謀略不足。
而劉邦卻是完全執行了他的戰略,攻城掠地,廣聚民心。
劉邦也絲毫沒有貪功,全都記在他頭上。
雖然他沒能成功的光複韓國,但是和劉邦一起開創漢朝,這又何嘗不是得償所願。
他每每想起,都很慶幸自己沒跟錯人。
他出身貴族,對於權勢富貴並不熱衷,但是骨子裡始終是孤傲清高,喜歡坦誠布公,不喜彎彎繞繞。
劉邦無比坦誠,正合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