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之對比,英國的疫情可以說是列強中最嚴重的,死亡人數超過五十萬人,僅次於美國,但是英國本土人口卻隻有美國的下半。
聽完了衛生部的數據,恩斯特說道:“希望這場瘟疫能在明年徹底結束,不過,現在我們已經無法繼續和瘟疫消耗,社會的生產活動要繼續,而第五個五年規劃也要正式開始推進。”
“鑒於今年和明年的疫情形勢,首先開啟農業領域的項目,等到明年年中再依據疫情的發展情況,決定工業和服務業領域的項目開展。”
農業是受疫情影響最小的,畢竟鄉村地區人口分布相對均勻,生產活動也比較固定,不像城市那樣人口集中的同時人口流動還十分頻繁。
於是,在1921年,東非政府的第五個五年規劃,首次以農業為發展打開基礎。
而這一點和之前東非的五年計劃有著顯著區彆,以前東非的五年計劃,實際上可以用五年工業計劃來形容,優先發展工業是基礎。
而第五個五年規劃不僅首次將第三產業製定為發展重點,同時因為疫情的特殊原因,最先下場的反而是農業。
而五五規劃中,關於農業的重點,這次體現在兩個方向,一個是土地綜合整治,另一個則是節水農業。
而接下來就輪到農業部門向恩斯特彙報工作了。
“陛下,根據如今東非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我們農業部以及水利部,國土資源部等,通過聯合調研和研究,認為第五個五年規劃期間,農業領域的發展應該進一步朝著著集約化方向推進。”
“1920年,全國的耕地麵積達到了二十七億畝,糧食種植麵積位居世界第二位,經濟作物種植麵積位居世界第一位。”
“帝國的農業總產值位居世界首位,遠超世界其他國家。”
“通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農業機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僅全國農用拖拉機擁有量就高達八十多萬台,除此外,其他穀物或者農作物種植和收割機數量也大幅度提升。”
“農藥和化肥產量也大幅度增加,進一步提高了帝國的農業產量,機械化和農藥化肥的使用,使得我國糧食產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這也就是說,東非用世界第二的糧食種植麵積,種植出了比美國更多的糧食。
而在世界農業危機持續的情況下,東非能夠取得如此令人矚目的成績,其實也和東非的國情分不開關係。
因為要清楚一點,因為人口差異的原因,東非比美國多出了六千萬張嘴,所以東非必然要在農業,尤其是糧食作物種植上狠下功夫。
除此外,東非的農業機械化程度已經達到世界第一水平,同時東非的主要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而美國則以小麥為主。
很顯然,一般情況下水稻的產量要高於小麥,除此外東非作為熱帶國家,大部分土地一年實現一年兩熟,而實際上東非的糧食作物,基本上實現了兩年五熟。
這種情況下,東非的糧食產量超過美國也是必然,雙方在耕地麵積上本就相當,而東非的氣候實際上也不錯,至少光熱條件比美國更好。
而東非和美國在農業自然條件上的顯著劣勢,也可以總結為兩點,那就是土壤和水源。
而接下來,農業部門也提到了這兩點。
“我國在農業領域取得了偉大的成績,但是農業發展中的問題,也比較突出。”
“首先就是水資源的限製,讓我國農業的潛力無法得到充分發揮,我國本質上是一個水資源相對缺乏的國家。”
雖然印象中非洲是比較乾燥的大陸,但是從紙麵數據上來看,東非的水資源總量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其實並不低。
先不說東非境內有全世界第二大的熱帶雨林,單就是一個索倫湖(坦噶尼喀湖)的水資源總量就接近十九萬億立方,僅次於貝加爾湖和美國的五大湖。
僅這一個湖泊,東非的水資源總量就比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還要多,就比如遠東帝國,其全國水資源總量也才兩萬多億立方,還不及東非一個湖泊的水量。
不說索倫湖(坦噶尼喀湖),就是大湖(維多利亞湖)就足夠和遠東帝國全國水資源相提並論了。
不過很顯然,這種數據和現實情況有著很大的區彆,至少就東非而言,其可用的水資源實際上還不如遠東帝國。
而大湖,索倫湖,馬拉維湖等等世界排名靠前的超級湖泊,隻能惠及周邊地區,而不能惠及東非全國。
農業部就指出:“我國有豐富的淡水資源,但是分布極其不均,而涉及到我國大部分農業產區,不管河流還是湖泊,亦或者降水都比較緊張。”
“過去,我國雖然建設了一批水利設施,但是這些水利設施同樣受製於規模,技術,自然條件等原因,不能完全解決我國部分區域的農業用水緊張問題。”
“尤其是我國的南方最為嚴重,在讚比西河以南,工農業用水競爭相對尖銳和激烈,在其他地方也存在類似問題,比如東非高原的中部,帝國東北部等人口,農業相對稠密或者發達的地方。”
“這使得大量優質的糧食產區,水資源情況反而越緊張。”
這裡農業部所指的優質糧食產區主要是從產量和質量上來說,東非的優質土地分布可以說是圍繞著剛果雨林分布的,越是距離雨林越遠的地方,反而土壤的養分越高,同時土壤酸堿度更加均衡。
就比如東非的大湖區西部,因為土壤偏酸性,所以糧食作物選擇水稻更加合適,而土壤的酸堿度又和降水存在一定關聯。
就比如遠東帝國,酸性土壤分布的區域,也就是其南方,雨水多,而北方堿性土壤分布區,降水少。
東非的土壤分布也比較類似,越是靠近剛果雨林,土壤越呈現酸性,反而不適合糧食作物生產。
而大湖區能成為東非水稻種植基地,是因為水稻能適應偏酸性的土壤。
而中性土壤的化肥利用率最高,東非的中性土壤分布主要在南方等區域,且主要位於熱帶草原氣候區域,而熱帶草原氣候的整體降水是偏少的。
農業部提到:“雖然我們建設了大量水利設施,從而使得水資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但是就具體情況而言,我國農業對淡水資源的利用依舊呈現出粗獷的特點。”
“而我國本來就降水呈現不穩定性,在氣候異常時期,即便借助水庫等水利設施,也未必能解決問題。”
“所以,有必要在水資源嚴重不足,或者氣候相對複雜多變的區域,推廣節水農業,來保證突發情況下,我國農業已經可以正常穩定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