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事實上,在一戰前俄國的鐵路網已經儘可能的覆蓋周邊國家和區域,就比如遠東帝國,波斯,中亞,東歐部分國家。
東非就沒有這樣的條件,東非想進一步在非洲延伸鐵路網,基本上隻有向西非地區,才能大有作為。
往北是撒哈拉沙漠,往南僅剩下英國的南非殖民地一小塊區域。
但是,東非和西非之間的交流和貿易,因為幾內亞灣的原因,海運比鐵路更有性價比,東非不需要鐵路就能對西非產生重要影響。
……
視線轉移到銅礦帶的基特韋市。
距離基特韋市進行經濟領域的轉型,已經過去了一年時間,但是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
畢竟習慣了長期的指令性經濟,東非很多官員尚且沒有適應市場經濟的規則和做事辦法,同理基特韋市政府在改革上也應該感覺迷茫。
基特韋市倒是出台了一些比較符合實情的改革辦法和政策,但是要麼短時間裡,難以見效,要麼受製於龐大的資金要求,而遲遲無法開工。
那有沒有見效快,且基特韋市能在經濟上負擔的起經濟項目,並且滿足基特韋市經濟發展發展各方麵需要的好項目呢!
在通過了一年多的摸索,還真讓基特韋市市長德伯爾恩找到了一條發展的捷徑,那就是影視業。
“影視行業是完全的新興產業,這個產業的出現比汽車產業還要晚的多,幾乎貼近19世紀末期,可以說一片藍海。”
“而且影視行業屬於第三產業範疇,並且因為其文化屬性,有利於提高基特韋市的知名度,而有了知名度,我們的其他計劃才能依托其展開。”
德伯爾恩在基特韋市年末經濟會議上向他的下屬們極力推銷道,發展影視行業肯定是比較有遠見的想法,但是這一點未必會得到所有人的認同。
“德伯爾恩市長,雖然你的想法很好,但是這這一年裡,我們頂著財政壓力,才剛剛啟動對市域環境的綜合治理,不管是關閉汙染大的礦山還是工廠,亦或者恢複森林和河流生態……”
“這些都讓市政府的財政顯得岌岌可危,畢竟除了海量的開支以外,我們在1921年的經濟轉型政策,也讓政府收入下滑比較嚴重,可以肯定,未來兩三年裡政府的財報都不會太好看。”
基特韋市是典型的工礦城市,所以經濟轉型的第一刀,就砍在了市經濟的大動脈上,也就是銅礦開采和有色金屬加工。
這對於基特韋的經濟可以說是致命的,當然,德伯爾恩並不這樣看。
德伯爾恩說道:“誠然,銅礦以及圍繞銅礦展開的相關工業是當前我們基特韋經濟的命脈,但是這個產業幾乎沒有太大的上升空間。”
“尤其是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大環境下,我們甚至競爭不過隔壁的盧本巴希,更彆提一眾沿海城市也在虎視眈眈。”
“如果不進行改變,那最終的結果就是我們即便繼續高強度的投入銅礦產業發展,也會越來越吃力,而且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並且最終可能被沿海地區超過。”
“所以尋找新的經濟出路,是基特韋市必然要做的事情,我們不能以消耗基特韋市的發展潛力為代價,追求短期經濟數據上的成績。”
“至於目前市政府所麵臨的財政壓力,在我看來,並不完全是問題,畢竟經濟轉型就是要有所付出的,所以推動影視行業在基特韋市的落地,是我們明年的一個重點經濟項目。”
“我希望在五五規劃期間,基特韋市能夠成為全國的第四個影視業中心,甚至能夠建成東非第一座影視之城。”
目前,東非公認的影視業中心分布在三個城市,首先就是東非的文化和對外交流中心,東非首都萊茵市。
不過萊茵市的影視產業,很大程度上為政治服務,畢竟這裡是全國的政治中心。
而在商業化上比較成功的則是蒙巴薩市和達累斯薩拉姆市,這兩座城市作為東非最發達的城市,本身就擁有發展該行業的經濟優勢。
比如資金,人才和技術以及市場,這些優勢是東非絕大部分城市所不具備的。
綜合來看,蒙巴薩市的影視行業發展最好,因為除了經濟上的優勢以外,它同時兼具對外交流和自然條件上的優勢。
對外交流這一點,對於影視行業很重要,這意味著蒙巴薩的影視行業從業人員,能夠更好的和國際接軌,從而保持技術和創作內容上的不斷進步。
東非雖然是影視行業發展較早的國家,但是歐美影視行業發展的進度實際上也不慢,而造成這一點的主要原因在於歐美社會的管理更加寬鬆,或者說幾乎就沒有對影視行業的管理。
這樣一來,他們能夠拍攝的內容就比東非要多的多,雖然可能造成魚龍混雜的情況,但是這有利於影視市場的打開,畢竟隻有內容更加豐富,才能更加滿足市場的需求。
而東非放開市場,也不過是1910年以後的事,而且市場開放後,東非政府同樣對影視行業發展有監管作用,所以東非影視行業在發展的同時,頭上天然帶著緊箍咒。
這就對東非影視行業的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國際交往有利於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當然,這樣也有利於內容上的抄襲,不過這是細枝末節的問題。
除此外,蒙巴薩對外交流的便利性,也能讓他接觸到一些新的技術,尤其是和德國,奧匈帝國的交流,對於蒙巴薩影視行業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德國是第二次工業的革命的中心,而反映在影視行業上同樣如此,前世第三帝國就利用電影,紀錄片等方式,進行政治宣傳,並且取得了相當不俗的效果,就比如德軍留下來了大量的音影資料,展現了當時德國軍人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