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
威廉二世對於德國在白俄羅斯形勢的逆轉,十分不滿,在普魯士皇宮裡,接連好幾天,都能聽到威廉二世對俄國的謾罵。
“該死的俄國人,果然,不管換什麼皮膚,也改變不了這群斯拉夫人貪婪的內核。”
“這群俄國工黨分子,是比尼古拉二世還要惡劣的異端,他們不僅明目張膽的繼續著沙俄時代的擴張政策,毫不掩飾俄國近百年來對歐洲,乃至世界的野心,而且更是狡猾的打著解放全世界的名義,試圖為奴役全世界做鋪墊……”
威廉二世可謂氣急敗壞,倒不是真的憂慮俄國的狼子野心,而是俄國人的行動,讓民眾對本國政府的信任程度進一步發生了動搖。
德國民眾因為一戰的原因,本來就憋了一肚子的火,雖然德國相對於前世來說,拿到了相對體麵的補償,然後才退出戰爭,但是為一戰所付出的代價和獲得的戰利品顯然是不匹配的。
之後又經曆過歐洲流感的重創,更是讓德國社會變得更加壓抑,而這次東歐地區的軍事失利,更是讓德國雪上加霜。
經曆過了上個世紀到本世紀初的高速發展,從國家統一,到經濟和工業上的爆發,科技層麵的突飛猛進等等。
再對比近幾年德國發展的流年不利,很容易讓德國民眾體會到巨大的心理落差,尤其是在對俄國的軍事失敗,這更是不能讓人接受的。
畢竟,德國民眾對俄國的印象還停留在一戰時期,不管沙俄還是如今的俄國工黨,在一戰中的表現,可以用節節敗退來形容。
而現在,俄國居然在工黨的領導下,在東歐取得了軍事上的優勢和巨大突破,昔日的手下敗將逆襲成功,這顯然讓威廉二世很沒有麵子。
雖然說,俄國工黨能夠在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取得如此大的軍事優勢,並不全是軍隊造成的結果,但德國民眾隻知道,現在帝國在東歐的影響力,正在受到挑戰。
不過,經曆了一戰毒打後的德國民眾,雖然對局勢感到不滿,但真支持戰爭,他們又不願意。
德國民眾的這種心理顯然是矛盾的,畢竟不支持戰爭,那德國自然不能在東歐有太大的軍事動作,畢竟戰爭是要死人的。
而無法進行軍事上的大規模行動,那東歐的勢力範圍又自然而然的被俄國收回,這又讓德國民眾感覺不滿。
總而言之,威廉二世現在是兩頭不討好,德國的主戰派和反戰派都把責任甩在他這個皇帝頭上。
對於威廉二世的暴躁和煩悶,首相赫爾曼感同身受,他對威廉二世說道:“陛下,現在不是抱怨的時候,我們必須對東歐的事情做出回應,我們隻有兩個選擇,要麼支持戰爭,把俄國人打回去,穩住我們的勢力範圍。”
“要麼,選擇和俄國人和談,畢竟現在德國的形勢,確實不易發動新的戰爭,德國這幾年經曆了戰爭,瘟疫,經濟蕭條,民眾的厭戰情緒高昂,同時對政府的不信任和負麵情緒日益加劇,所以接下來如何選擇,也勢必影響到德國未來的命運。”
對於現在德國所麵臨的困境,威廉二世同樣有所了解,所以,他決定還是給赫爾曼施加一些壓力:“那首相認為我們應該強有力的回擊俄國,還是選擇和俄國進行妥協?”
眼看退無可退,赫爾曼這才說道:“陛下如果執意要一個答案,那我的想法是,和俄國實現妥協。”
這個回答出乎了威廉二世的意料,他問道:“為什麼選擇後者?”
赫爾曼沉默了片刻後說道:“遠東有一句古話,叫做攘外必先安內,我認為十分有道理,我們德國現在麵臨的情況,實際上就是內部問題大於外部問題,所以應該優先解決內部問題,這樣德國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現在德國暗流湧動,工黨分子,民主分子,主戰派,反戰派,猶……各種利益集團,紛紛把矛頭指向了我們,這對於當前政府而言,是最大的問題。”
“國內各種矛盾可以說一觸即發,這個時候發動大規模戰爭,先不說勝利與否,光是大規模的戰爭準備,恐怕就會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戰爭是用來轉移社會矛盾這一點沒有問題,但是剛剛經曆過一戰的德國普通老百姓肯定不吃這一套。
所以,赫爾曼並不認為戰爭能夠解決問題,甚至一旦發動新的戰爭,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很有可能成為引爆德國的導火索。
所以,赫爾曼分析道:“所以,一但支持戰爭,我們就會陷入政治危機的陷阱當中,這對於我們來說本身就是不利的,第二點則在於,就算發動戰爭沒有引起民眾的不滿,可戰爭如果失敗……”
他沒有再說下去,但是威廉二世心裡也有了數,那就是發動戰爭的風險遠高於不發動戰爭。
威廉二世問道:“可是現在我們如果停止戰爭,和俄國人妥協,恐怕也不會讓國人感覺滿意。”
畢竟,站在如今德國民眾的角度來看,帝國在東歐的失利,也是很難接受的。
赫爾曼則說道:“不必理會這種聲音的存在,事實上真正支持戰爭的反而是那些軍工利益集團,或者是一戰中的獲利者,但他們隻是極少數的存在。”
“至於一些普通民眾的反對,更是不值一提,相對於經曆過世界大戰,渴望和平的普通人,他們也隻是少數,用俄國的說法就是‘少數派’。”
“他們的聲音看起來聲勢浩大,實際上隻是絕大多數人並不熱衷於發表言論,畢竟絕大部分人都忙於生計,根本沒有閒心上躥下跳。”
“我們也不應該被這種聲音困擾,從而產生錯覺,在世界大戰前,我們就是受到了民間輿論的誤導,如果當時能夠多做些準備的話,也不至於因為倉促發動戰爭,而陷入困境。”
在世界大戰前,整個德國的輿論氛圍可以用目中無人來形容,好像德國隨便一出手,整個歐洲就會匍匐在德國的腳下。
而事實上的結果卻是,德國確實展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但是因為國土,資源,糧食,人力等等上限的不足,而無法支持長期大規模戰爭的進行。
赫爾曼作為親身經曆者,也算吃一塹,長一智,在戰後的複盤中,他認為自己當初確實過於不理性。
當然,赫爾曼的說法也得到了威廉二世的認同,威廉二世本人在經曆過世界大戰的毒打後,也變得比之前更加成熟,或者說謹慎起來,一戰極大消耗了他的精氣神。
就像現在俄國對東歐的攻勢,放在過去,威廉二世早就一意孤行發動對俄國的戰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