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tet_c"除了這些各地小吃,還有貴州本地的很多農副產品,比如曬乾的乾果話梅,素片,山楂片,山藥片這種,味道和超市裡麵賣的不一樣,味道當然也是各有千秋。
不過這一類零食都是少吃一點覺得不錯,多吃容易膩。
陳星在這裡解決了午飯,下午又坐了一輛三輪車到縣城裡另外一個景點。
播雨古鎮。
陳星有一個探訪古鎮的長期任務,所以也去過國內的很多古鎮了,風格上有川省古鎮,江南古鎮,其中以江南古鎮居多,上次到那邊旅遊的時候差點逛吐了,不過也正因為這樣,陳星對很多古代建築都有所了解。
在交通條件不便利的古代,兩個省份之間的文化交流是很不密切的。
除非是人口大遷徙。
如今川省那邊有許多典型徽派建築風格,有時候還混雜了蘇州園林的樣式,正是因為當初的人口遷徙。
和川省不同的是,貴州從古代到近代都是一個極其封閉的省份,隻有到了現代才真正融入了華夏這個多文化的大家庭裡麵,所以這裡的建築也是十分具有自己的風格。
但也脫離不出吊腳樓的底子。
三輪車沿著縣城的主乾道直行,開到底,就是一個有十幾米的多孔石拱橋了。看這個橋梁的寬度,可以想象以前這裡的河流在當時也算是很雄偉,不過現在隻能看到一道小溪流,水的流速也很緩慢。
對麵就是播雨縣的老城。
很多古城古鎮現在都商業化嚴重,一進去裡麵不是什麼古裝漢服店就是民樂器店,還有什麼紀念品店。
不過這個古城卻很有人間煙火味。
陳星還沒走過橋,就看到那些修了有四五層樓高的木製吊腳樓上每一戶都晾著衣服,被單,如果不是這些樓上的木雕都被磨滅了,形成了黑亮黑亮的包漿,不然陳星絕對想不到這樣的樓居然是古樓。
四五層樓的古樓,居住起來的密度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秀起來的居民房差不多。
走進這個古城,那種煙火味就更加濃厚。
狹窄的街道,腳下的路是用石板鋪的,大概隻有三四米寬的樣子,這麼窄就不用想有什麼排水係統了,沒有,兩邊有商鋪,賣衣服的,賣毛豆腐的,陳星還看到了有人在擺攤剃頭。
剃頭的師傅大概七十多歲了,穿著白色的布衣套著棉襖,工具就是一把和蝴蝶刀類似的刀具。
陳星拿著相機拍了幾張他給一個遊客理發的樣子。
這個體驗生活的遊客頭發也很短,應該是經常剃光頭不介意的那種,這一點陳星可做不到,真被剃成光頭了說不定他半年都不會離開家一次,得等頭發完全長出來了才會出來。
這裡的服裝店賣的也不是城市裡麵那些很時尚的衣服,看起來更適合中老年人穿。
甚至還有裁縫店。
幾個阿姨用著很有時代氣息的縫紉機,店裡麵堆積著無數的布料。
這種店鋪在城市裡麵可是很難找到了,成衣店絕對占了城裡服裝市場的百分之九十九,估計一個城市裡麵隻有一些老人才會知道那些做衣服的商鋪開在什麼地方。
這家店裡還有幾套做好了的,掛在架子上等著人來拿。
在這裡拍照錄像的遊客很多。
陳星等了一下,想看看有沒有人來這裡做衣服,不過等了快十分鐘也沒看到有誰來,倒是一個藍色的,看起來有點像布依族的服飾被人取走了。
布依族的服飾不管男女都不是那種太華麗的,和漢服,藏袍,苗族服飾之類的比起來沒有什麼特點。
不過這種樸素也算是一種特點了,至少比較容易辨認。
陳星進店近距離的看阿姨們給人裁剪衣服,近距離的拍了幾張人像照片。
她們似乎也習慣了遊客拍照,對待拍攝者的態度不像外麵很多人那樣皺眉不滿,或是避開自己的正麵,反而朝著陳星露出笑容,這種笑容也很自然,拍出來有種勞動者的魅力。
近距離的拍攝就是這樣的人,無論模特長得好不好看,隻要麵對鏡頭的時候不緊張,自然一點,拍出來的照片都不會讓人覺得難受。
陳星也很感謝她們的配合,拍了幾張照片以後問道:“大姐,我看你們這裡好像可以定做衣服?”
“是啊。”其中一個人回了陳星,然後也問道。“是你要定做嘛?你穿的衣服這麼好看,我們可能做不出來哦。”
陳星現在穿的是白色襯衫和灰色的大衣,都是北歐的牌子,看著就很有時尚的感覺。
她們雖然都是從小就學習怎麼裁剪衣服了,但大多數時候都是給附近的人做衣服,而且都是少數民族的服裝,畢竟人家想買便宜的衣服市場上有的是,不需要專門跑來定做。
所以,他們對很多現代的服裝是很陌生的,也做不來現代的帥氣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