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div張鬆說完,把地圖和筆記往劉備手上一送,又自辯並非賣主求榮,隨後就沉默不語,等劉備慢慢消化這些信息。
好在這一世張鬆向劉備獻圖,乃是發生在彭城的徐州牧府衙偏廳內,左右無人,倒也不至於太過尷尬。
張鬆也知道話說到這份上後,不能表現得過於急切推進,那樣就真成了賣主求榮,也會被人看不起。
劉備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也知道要是接話茬接太快,倒顯得他這十天半個月裡、對張鬆盛情款待,顯得彆有所圖。
於是偏廳內一時間寂靜得落針可聞,足足過了十數息,就在張鬆都心生緊張、慚愧之際,劉備才緩緩接話
“子喬何必多慮,孤豈會視你為背主求榮之人?
前日辭行的機伯先生,孤與他也有數年交情,他為琦兒之事,向孤求援,豈能說是背主?
青州顯思賢侄,親來會盟、奉孤為盟主,豈能說是自棄?既如此,子喬又何必多慮?
孤要的,本就是天下宗親及討逆義臣,上下一心,共赴國難。隻要他們做得到,青州、荊州、益州當地的治權、爵位、富貴,孤自然舍得確保,該是他們的還是他們的,何背之有?
但若是有人背盟通曹,不願為漢室儘力。孤奪其權柄,也是無奈之舉。
而且,荊、益方伯,畢竟有同宗之誼。若是一時之誤失足通曹,隻要最終幡然悔悟,孤依然可以留其富貴,思過自新。”
劉備這番台詞,說得很慢,一開始是在背誦諸葛瑾教他的政治道理,後麵磨合得漸入佳境,也自己即興發揮起來。
他最後的措辭也非常巧妙對於失足通曹的宗親,他可以留其“富貴”,但前麵一句話裡提到的“奪其權柄”處置方式,也是要保留的。
也就是說,如果冥頑不靈,那就既不留權力,也不留富貴,要嚴懲。
如果隻是走錯一步,最後悔悟了,就留個虛銜,甚至可以留下爵位封邑,當個富家翁養起來。
張鬆聽了這番剖析得頗為細膩的肺腑之言,原本內心的緊張、慚愧也漸漸消散。
這獻圖之事,才算是徹底把話說開、再無芥蒂。
張鬆也終於想明白一個道理確實,玄德公的地位、勢力,如今已遠超荊、益方伯,遠超其他宗親。所以他們本來就不是平等論交。
劉表、劉璋是沒有爭天下的實力的,曹操控製朝廷時,他們是一個地方勢力,劉備將來能重新奪回朝廷,他們也依然隻能當個地方勢力。
諸侯向朝廷服軟,這有什麼不應該的?又不是諸侯向諸侯服軟。
劉備既然容得下袁譚一直掛著青州牧的頭銜過一輩子,隻要袁譚奉他為尊。
也可以容得下劉琦將來掛著荊州牧的頭銜過一輩子。
這兩個都可以,劉璋憑什麼不可以。
所以,這裡麵壓根兒就沒有什麼“背主求榮”,身為漢臣,既效忠皇帝,又效忠州牧,這有錯嘛?
說到底,是因為這一世張鬆來獻圖時、劉備的勢力已經比曆史同期大太多了。
劉備不需要以小博大,而且還占著大義名分,地方勢力對他的抵觸自然也就小得多。
想要投奔他的人,道德包袱也沒曆史同期那麼重了。
……
雙方徹底把話說開,也掃除了麵子上過不去的違礙,劉備和張鬆終於能坦誠相待。
張鬆一不做二不休,這就開始幫劉備謀劃、將來如果想取川,又該如何動手。
尤其是把益州本地那些希望“益州人做益州官,不讓外人來撈好處、不讓益州的錢糧反哺外部世界”的割據派、那些裹挾劉璋當守戶之犬的“地方利益至上主義”者的老底,都跟劉備揭露了一下。
劉備聽得很認真,也大致理解了為什麼劉璋在益州的統治會這麼暗弱、無法集權發展軍事、每次派人出去巴郡或者漢中討伐,最後都會養出新的尾大不掉半自立武將。
不過,劉備如今並沒有立刻入川的計劃。就算有,他也不好直接跟張鬆討論細節——那樣豈不顯得他早有預謀?
所以,在聊了一會兒形勢後,在即將涉及到具體行動計劃和方略時,劉備恰到好處地踩了刹車,對張鬆溫言道
“先生莫急,孤素無奪同宗基業之心,故而對入川之事,從未考慮。如今事出倉促,不如召子瑜來,一並商討後續計劃——先生儘管放心,孤知道保密的,絕不會讓先生暗投我軍之事,為第四人知曉。”
劉備表示他不會讓張鬆陷入泄密險境,隻讓諸葛瑾一個人知道,將來最多也再加個諸葛亮。其他心腹級彆更低的人,就完全保密,連關羽張飛趙雲也不會知道。
這倒不是劉備信任諸葛兄弟遠超關羽,而是劉備很清楚那些武將是隻管執行戰略的,製定戰略的環節不用他們插手。
何況關羽雖然細心,但張飛就不太靠譜了。要是隻讓關羽知道,甚至讓趙雲也知道、而唯獨瞞著張飛,那反而不美,容易內部生出不快,還不如一刀切所有武將都不知情。
張鬆聽劉備都把保密級彆提到那麼高了,自然不會介意,連忙謙遜請劉備自便。
諸葛兄弟是什麼智識什麼謀略,天下人儘皆知,自己的事情,能隻被他們知道,這可是榮幸。
不一會兒,劉備就派侍女把諸葛瑾請來了,隨後他又揮退了侍女,屋裡隻留三人。
劉備把張鬆的情況當麵大致說明了一下,諸葛瑾摩挲著扇骨,若有所思,聽完後先補充了一個問題
“子喬投效主公,此事絕對隱秘吧?若是這幾日便回益州,也不至於有危險?”
劉備“此事隻有我們三人知曉。”
諸葛瑾點頭“那就好,那就說明還能隱忍不發。既如此,我也直言為主公謀劃——去年連番大戰,曹操滅袁尚、我軍取徐淮三郡,敵我兩軍皆疲憊不堪。今年曹軍新退,估計敵我雙方都不會輕易用兵,必須休養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