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站在虎頭城上的劉寄奴臉上沒有表現出悲傷的神情,他隻默默地說:“好好走,我們兄弟們將在地底下和大將軍一起喝酒。”
在那一天,劉寄奴與他的一千名騎兵一同,堅守虎頭城,與北莽軍在城下展開了決死搏鬥。
儘管最終戰敗,但劉寄奴與他的士兵表現出色,這場戰鬥雖敗仍是光榮的一仗。
燕文鸞,擔任北涼步軍統領,領導著魚鼓營的老卒。
他是北涼軍中威望僅次於徐驍的兩位將領之一,被譽為許湧關的一員。
一開始,燕文鸞對徐鳳年持有懷疑態度,但後來在與世子深入交往後,了解了徐鳳年的宏大願景,他轉而支持並協助清理官場。
兩人在一個核心理念上達成共識:隻要北莽敢有野心,北涼將毫不猶豫地揮動刀劍。
這也是燕文鸞堅決舉刀反擊北莽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第二次涼莽大戰結束後,燕文鸞卸甲歸田,靜養天年。
他對北涼的小公主徐念涼百般寵愛,度過了幸福的晚年。
何仲忽,北涼軍的三品武將,早年便跟隨徐驍參與春秋亂戰,是徐家的老將之一。
他曾以八乾騎兵大破後隋軍的四萬步卒。
何仲忽領兵治軍具有古風,將部下視如己出,對待他們就像對待親生兒子一般。
他秉持親力親為的原則,即便身為騎軍的副帥,生活方式與普通士卒無異。
何仲忽沒有家眷,除了幾匹跛腳老馬,他誓願一生鎮守北涼的邊關。
儘管何仲忽的指揮風格沒有鮮明的特點,並沒有獲得驚人的大勝,但在三十多年的軍旅生涯中,他幾乎未曾經曆過重大的失敗。
陸大遠,作為最早隨徐驍踏上戰場的年輕士卒,他是徐家老字營中滿甲營的頂級騎卒。
他在十四歲投身軍旅,攜帶著徐家傳承的第一代戰刀。
僅一年後,他晉升為伍長,十六歲時已成為都尉,而在十八歲之際,他以一營副將的身份隨著大將軍徐驍踏上涼州。
徐驍曾這樣形容他:“那個叫陸大遠的小子,當初打仗時如狂風驟雨,與祿球兒不分伯仲。他在戰場上凶狠勇猛,喜歡帶領士兵衝鋒陷陣,但從未嘗過失敗。”
然而,在第一次涼莽大戰取得勝利後,離陽皇帝擔心他的威望超越自己,也擔心徐驍可能反叛,因此下令撤回北涼。
陸大遠感到憤怒,脫去了甲胄,告彆了軍旅生涯。
隨後,他在龍晴郡結婚生子,過上了平凡的生活。
然而,在徐驍去世後,陸大遠再次投身軍旅,最終晉升為左騎軍的副帥。
在第二次涼莽大戰中,率領兩萬四千壯士,他殺敵冬雷騎軍九千餘人。
雖然最終戰死,但他與其他兩名副帥,相繼壯烈犧牲。
林鬥房,歸屬於北涼十八老字營中蓮子營的首領。
他因救援徐驍而失去一臂,與徐驍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徐驍曾說:“如果鬥房老哥有子女,我將視他們為我的兒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