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家請注意!關鍵資料丟失將直接導致任務失敗!”
係統的聲音頻繁在一旁響起,何池充耳不聞。
火燒的更猛了。
隨著灰色的煙霧在卡車四周盤旋飄蕩緩緩上升,最終在冬日的暖陽中慢慢消失不見。
——
12月20日,美國華盛頓郵報編輯部。
主編約翰查理斯在收到來自半島的電報時整個心跳都快了兩拍——艾普莉爾那個家夥這次真的捅了大簍子。
美國海軍在戰後收容日籍生物武器研發者,並打算用在半島戰場上,毫不誇張的說這個消息爆出來的威力絲毫不亞於引爆一顆原子彈。
這個鍋太大,自己頂不起,約翰查理斯第一時間選擇向總編和董事會會彙報。
沒有想到的是總編收到消息竟然比他還要早。
“查理斯,你的來意我已經清楚了,我認為這件事雖然很麻煩,但同樣是個機遇。”總編一開始就給今天的談話定了調子。
“是的,總編先生,我也是這麼認為。”約翰查理斯迅速調整了自己本來打算甩鍋的口吻。
“你先看看這篇稿子。”總編抽出了一篇打字機剛剛完成的文字。
查理斯拿過稿子當眾讀了起來
“在這充斥著各類“危險思想”的時代,我們不得不把目光聚焦在一些曾經看似“德高望重”,實則暗藏禍心之人身上,某位政府高官就是其中之一。
他一度在所謂的“外交舞台”“軍事領域”被捧得頗高,可仔細審視,他的行徑完全是與美國的核心利益背道而馳。
他主導推行的那套“歐洲計劃”,表麵上打著援助歐洲、重建戰後廢墟的幌子,實則是在為紅色主義的滲透大開方便之門。他妄圖用美國納稅人的錢,去滋養那些歐洲大陸上搖搖欲墜、隨時可能倒向紅色陣營的國家”
“近期我們的軍隊再次被爆料出可笑的醜聞——在戰後為了蠅頭小利,收容了日本臭名昭著的生物武器專家,一個殺人如麻的劊子手!”
“有意思的是這位高級官員當時就在日本那一帶,且行蹤神秘,讓我們不得不懷疑這又是他的一次拙劣的選擇…”
“這個…這個…嘶…思路似乎很奇特……”反複閱讀後,約翰查理斯終於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這篇文字同樣是爆料,同樣描述了美國海軍接收日軍生物武器專家的故事,但是作者妙筆生花,巧妙的把整個矛頭從整個美國政府引到了共和黨的某個成員身上。
文章聲稱是民主黨內部出了“腐敗分子”“叛徒”“間諜”,為了自己的私利才做下了這種駭人聽聞的事——目的是討好蘇聯人。
而這個人的身份雖然沒有被直接提及,但是作者通過文字上的引導可以讓讀者很清晰的聯想到一個人——國務卿馬歇爾。
“先生,這篇文章的論調我似乎在哪兒看過…”約翰查理斯用力揉了揉自己的太陽穴說。
當然熟悉了。
這口氣和前些天在國會上,麥卡錫議員嚷嚷的腔調一模一樣,這個人已經連續把馬歇爾當做突破口半年了。
“可是,總編先生,這篇文章並沒有任何的直接證據…”約翰查理斯還是說出了自己的顧慮。
“no!no!no!我親愛的約翰,有沒有證據並不是重點,或者說民眾們不需要證據。”
總編先生攤開雙手“杜魯門和麥克阿瑟需要一個替罪羊,民眾們需要一個發泄情緒的靶子,我們需要一個向民主黨開火的口實。”
“如此恰當的時機,這篇文章出現在我們手裡,那就隻能說是上帝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