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tet_c"1964年8月0日,周四,天氣晴。
軋鋼廠,倉庫。
隨著一聲慶賀聲響起,接著便是一陣掌聲傳來,這也標誌著最後一部分的齒輪箱終於完工。
經過眾人的檢測,齒輪箱的精度符合要求,讓負責製造的劉大明、丁大偉兩人鬆了一口氣,這可不僅是個人的榮譽,更是代表著各自身後的軋鋼廠和後勤處。
現在看來,劉大明占了經驗的優勢,早一步完成,但丁大偉也不愧是八級鉗工大師傅,保證了精度要求,也隻比劉大明慢了一小會。
常明傑和逄國四人在兩台機床周圍做最後的檢查,每一個部件都經過檢測,最後才確定合格。
直到所有部件均合格完成,接下來就是組裝了。
這也標誌著任務進行到最後階段。
8月1日,得到消息的薛組長領著一群後勤處的人前來觀看機場組裝情況。
劉懷民同樣代表一批廠前來,隨行的還有得到消息的一機部領導。
早上,楊佑寧帶著陳宮在門口將眾人迎接到倉庫中,沒有解說,沒有往常的客套,眾人隻想
現場看看,到底能不能組裝起來,能不能用。
倉庫一旁,一排椅子挨著周邊擺放。
眾人來了直接上前坐著。
中間位置,一台機床靜靜的立在那裡,那是軋鋼廠的第一台機床,啟明星號。
上過報紙的。
哪怕後麵的機床都叫啟明星,但隻有這台,有資格在曆史上留下美名。
旁邊,兩部分部件擺放齊,涇渭分明。
不少人正在一旁等著。
而在另一旁,楊小濤並沒有因為來人變得緊張,一切都是有條不紊的安排著。
此時,他正跟常明傑等人交談著。
“先前你們見過怎樣組裝,也全程參與過部件的生產製造,這次主持組裝就當是一種鍛煉,不經曆過,永遠不會。我相信,隻要想好了在動手,隻要互相配合好,有定沒問題。”
楊小濤說著,常明傑與劉大明陳斌等對了一眼,都點頭應下。
就當時一次鍛煉,成功了固然可喜,失敗了也沒啥,反正有楊小濤打底。
況且這種提高自身經驗能力的機會可不多。
於是,幾人商量好後,便開始行動。
楊小濤也在張冠宇等人的幫助下,開始動手。
倉庫裡,隨著組裝的開始,眾人也都屏氣凝神,紛紛矚目。
另一旁,楊佑寧親自招待薛組長,不時講解組裝的細節。
身旁還有幾個大師傅也講著專業術語。
薛組長看著兩台機床同時進行,也不由得咋舌,隻能將驚訝放在心裡。
兩組人一起動手,但效率很快就拉開距離。
中午吃飯前,楊小濤手上的機床已經完成大半,而常明傑他們連一半都未完成。
中午吃過飯,沒有休息,繼續乾活。
下午兩點半,楊小濤率先完成機床的組裝工作,並且開始運行檢查。
看到運轉起來的機床,楊佑寧悄悄的摸了下額頭上不存在的漢水。
而後勤處的人員,眼中都是驚喜,付出了不少,但相比起收獲,賺的更多。
一時間,後勤處的眾人與軋鋼廠人員交流起來更加熱情。
楊小濤看了眼運行的機床,隨後將眼鏡拿下來,又來到旁邊。
這次,他並沒有接手工作,而是在一旁指點。
隨著楊小濤的加入,常明誌等人的速度開始加快。
一眾人再次將目光放到機床的組裝上。
薛組長在一旁看著,同時聽著王觀的彙報。
她這些天對軋鋼廠的實力有了深入的了解。
“他們有一專門負責研發的新事物的部門,叫做研發科。以前科長就是楊小濤。”
“這部門就是他組建的,當初的暖氣爐,打井機就有這個部門參與。”
“而且他們的口號也是與創新有關。”
“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創新學紅星!”
薛組長突然開口,隨後感慨,“看來咱們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啊!”
“就這個研發部門,我們就有必要回去搞一個。”
王觀點頭。
而一旁的楊佑寧聽了隻是臉上笑著,心裡卻不以為然。
研發科的核心隻有一個,那就是楊小濤。
沒有楊小濤,研發科跟先前的技術科沒啥兩樣,而有楊小濤在的地方,哪怕是維修,那也是全廠的核心。
當然,這些楊佑寧可不會提醒,若是將楊小濤換走了,他們軋鋼廠怎麼辦?雖然這事不太可能發生,但就怕萬一啊!
“這小子得看好了。”
越發意識到楊小濤重要性的楊懷民,心不住盤算著,怎樣徹底將楊小濤留下。
傍晚時候,常明傑等人終於將機床組裝完畢。
然後在眾人期待的月光中開始檢查。
與此同時,第一台機床的檢測工作已經進入尾聲,後勤處派來的檢測人員一致認為機床結構沒有問題,設計符合要求。
可以進入第二階段的試車。
而按照計劃,這些機床將會用來生產“紅衝一號”檢驗實操性能。
對此,薛組長希望能將這台實驗出來的衝床一起帶走,而代價就是在物資上麵給予更多的支持。
在興頭上的楊佑寧也沒在意這些,因為軋鋼廠即將迎來第二台啟明星機床。
想到其他工廠還在為一台普通機床絞儘腦汁的時候,他們軋鋼廠已經左擁右抱了!
兩台了,不應該是三台。
這一台也是他們軋鋼廠造出來的。
“一定要三台合影,這可是代表著軋鋼廠的實力啊!”
晚上八點,倉庫裡突然傳出一陣掌聲,更是伴隨著歡呼聲,倉庫外正在值守的保衛科人員也都露出笑容。
一副與有榮焉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