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百團大戰第一階段取得了空前的勝利,這大大激勵了後勤部各崗位同誌們的積極性。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無論是軍工區還是民工區始終都保持著高效率的生產。
熱情高昂的大夥甚至自願開始了三班倒,用這種輪班製日夜不休的生產第二階段需要的物資。
俗話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後勤部作為全軍的給養所在,在抗擊鬼子侵略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著黃河帶回來的那些生產設備和器械後,總部和大後方自然是鼎力支持,可以是要人給人要物給物。
短短一年的時間,後勤部硬生生發展到了一千五百饒規模。
如果單獨看步槍和輕機槍的產能,幾乎可以和1931年8月的奉軍工廠媲美了。
而且用不了多久,各方麵的生產力還會有飛躍性的提升。因為今年6月28號黃河在係統內解鎖了流水線生產。
流水線的基本原理並不複雜,就是把生產中重複的過程分裂為若乾個子過程。
前一個子過程為下一個子過程創造執行條件,且每一個子過程與其他子過程可以同時進校
簡而言之,就是把功能分解開。在空間上順序依次進行,在時間上重疊並校
隻可惜兩個月的培訓時間還不夠,同誌們的技術水平還不到位。
在缺乏熟練技術人員的情況下,使用動力流水線可是大忌。
就比如某一個站點的效率不夠,沒有完成自己的工作。這會導致一部分沒加工好的零件流到了下一工序,從而使得全線都崩盤。
這還不是最嚴重的情況,要知道沒有合格的機動人員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黃河與張萬和可不是後世那些該上路燈的黑心工廠主,自然是不可能讓同誌們冒著風險進行工作。
不過培訓的進度總體上來還算不錯,要不是因為百團大戰期間停止了學習,第一批工人在八月底就可以合格了。
————————
在忙碌的日子裡,時間來到了9月1號。
今可是個大日子,昨晚上黃河甚至激動地有些失眠。
他並沒有像往日一樣,吃完午飯就開始理論學習,而是待在房間裡等待著係統內新科研項目的解鎖。
作為後勤部的副部長,黃河雖然有些宅,可始終很在意前線戰士們的需求以及對新武器的反饋。
幾乎是每隔一段時間,他就會派王德興前往各級部隊進行調研,看看戰士們最需要什麼樣的武器。
百團大戰第一階段結束後,很多主力團的突擊隊都希望後勤部可以解決一下火力不足的問題。
由於晉造湯姆遜和青島造mp18數量嚴重不足,隻有少部分的精銳部隊發配備了幾支,導致絕大多數戰士隻能用駁殼槍平替。
這並不是盒子炮不好,作為一款加上木質槍托就是衝鋒槍的武器,它的優點真心不少。
能連發能單發,火力強大換彈快,近距離火力強大可以是為突擊隊量身定做。
但問題就是戰士們現在用的駁殼槍分為兩種,分彆是國產貨和進口貨。
進口貨一般來源於德子和軍事學院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