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div安撫了群臣後,趙煦就知道,該給他們熬雞湯了。
雞湯是人類政治生活的必需品。
它就像鹽一樣,是不可或缺之物。
隻是稍微整理了一下思緒,趙煦就指著沙盤上的那一百二十九坊說道“朕聞趙韓王(趙普)曾言治大國如烹小鮮。”
“也曾聽人說過愚公移山的故事。”
“禮記有雲,盤之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汴京固大,其弊故多,然則朕與卿等同心協力,一日除一小弊,一歲必可除一大弊!”
“汴京一百二十九坊,一月一坊,則十歲可以令汴京煥然一新。”
趙煦說著說著,就慷慨起來,聲音也拔高了幾分。
他知道自己的劣勢,也明白自己的優勢所在。
都是一個點——年少。
年紀太小,難以服眾,也難以讓人信服。
尤其是那些遠離他身邊,甚至都見不到他的官員,是不大可能因為傳說或者彆的什麼原因,就傻兮兮的對一個壓根不知道底細和能力的小皇帝奉獻什麼忠誠。
但反過來,這卻是他最大的優勢所在。
他年少,隻要證明他有動力,也有決心去做某個事情。
那麼大臣們一旦願意跟隨,那麼就不會有人輕易放棄和丟隊。
因為時間站在他這邊。
以曆代大宋天子的正常壽元估算,未來可見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這個天下應該都是他說了算。
而趙煦還在現代的校園裡,參加過一些競選活動。
演講能力,其實已經被鍛煉出來了。
隻是他一直忍耐著,很少使用。
如今,是一個恰當的時機。
趙煦恰當的拿出了在現代鍛煉出來的演講能力。
於是,他不是單純的說話。
而是摻入了許多他在現代鍛煉來的技巧。
聲音、語氣、腔調,還有身體語言以及最重要的眼神交流。
都被他運用起來。
所以他說話的時候是看著在他麵前的經筵官們,對著這些大臣的眼睛,用著儘可能真誠的眼神,與他們溝通、交流,及時做出反饋。
而他的年紀,成了他最好的buff。
哪裡有士大夫可以抵抗,一個少年天子,用著熱忱、真誠的眼神,說著聖人道理,抒發著自己的誌向和目標呢?
範純仁是最先被感動的。
然後是程頤、蘇轍、呂大防……
群臣紛紛拜道“陛下大誌,臣等唯儘死輔佐!”
伴讀們也都俯首膜拜。
趙煦上前一步,伸出自己稚嫩的小手,親自將這些大臣一一扶起來。
作秀和表演,他是頂尖的。
等他將最後一個人扶起來,他就滿含真誠的對著所有人說道“詩雲邦畿千裡,維民所止;又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孔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群臣隻覺腦瓜子嗡嗡一響,就集體匍匐,哪怕是最小的那個伴讀,也膜拜在地,答道“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
這是禮記的原文。
沒有人會記錯的。
同時,這也是禮記最重要的篇章《大學》一篇之中最重要的一段。
直接引出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聖人大道。
禮記原文直接說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為國人交,止於信。
於是,進而引出君子有大道,在大道在忠信,生財亦有大道,大道在義利。
但對趙煦來說,所有的這一切,整篇禮記大學篇,都可以被濃縮成一句話。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為了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朕將抱著朕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大無畏精神!勇敢的無所不用其極的隻為了增長財富,振興國家。
即使為之點燃世界的戰火,讓千百萬人殞命,也在所不惜。
因為這是聖人教的。
特意在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大道理前點名的。
至於你要說,聖人的本意不是如此。
那麼請問,當今之世,誰能知曉聖人本意?
當今大宋天下的士林,早就不是漢唐時代的‘六經注我’了。
那個時代的人們,才需要去學那些大學閥的經義注疏,隻有學習了大學閥們的經義注疏,才能踐行聖人道義和自身抱負。
現在的大宋,已經進入了被現代人稱為‘我注六經’的時代。
個人可以直接和聖人跨越時空進行交流。
用我的思想,來讓聖人大道再次偉大。
所以,這是一個沒有絕對權威的時代,是一個所有人都可以解釋聖人的時代。
所以,蘇軾可以堂而皇之的科舉考場上,瞎編胡造出一篇《論刑賞之忠厚》。
所以,王安石可以堂而皇之的建立荊公新學,將孔孟的文章,用來給新法背書。
和尚摸得,貧道也摸得,朕當然也摸得。
所以,趙煦微笑著抬起手“朕自當與卿等及天下約法!”
所有人的腦瓜子,再次嗡嗡嗡的響起來。
約法?!
每個人的第一反應,並不是漢高祖劉邦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的故事。
因為,漢高祖和關中百姓約法三章的時候,他還隻是漢王。
約法的對象,也隻是百姓,而非大臣。
那麼,誰在身為天子時,與大臣約法,天下約法?
向上追溯!
三墳五典的時代,那遙遠的三代時期。
盤庚遷都,與群臣,與百姓立約——那個時候,稱為誓。
幾乎每個人,都能想起這個事情。
因為這是刻在士大夫們記憶深處的思想鋼印。
盤庚許下宏大的願景,召集大臣,訓誡他們,也鞭策他們。
他召集百姓,說明遷都的理由,許下美好的未來。
於是,商代的先民,追隨盤庚,遷都於殷,讓商室基業再次振興。
對士大夫們來說,殷商能王天下八百年,功勞泰半在盤庚。
於是,人人屏息凝神,豎起耳朵,恭敬的聽著麵前這個少年天子對他們許下宏偉的藍圖。
“朕將與卿等,為汴京更始而同心協力,以十年為期,將汴京今日諸般弊端,一一去除。”
“在朕眼中,十年之後的汴京城,當道路整潔,當治安肅然,當人有所業,二十年、三十年後,當民有所居,老有所依,幼有所教。”
趙煦緩緩說著,描繪著他構造的未來。
當然,這是一個理想國。
或許,他有生之年都看不到。
可這並不妨礙他描述出來。
因為他真的見過!
而且,也一定能實現!
隻要認真學習帶英的大缺大德和可持續的固澤而漁。
說不定,有生之年甚至可以實現!
群臣聽著,眼中閃著光。
他們很容易就想到了孔子對理想國的描述,也是無數人一生追求的地方大道之行也,選賢與能……老有所養,幼有所教……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天子將之簡化成,人有所業,民有所居,老有所依,幼有所教。
十年之後就可以看到初步成果?
群臣想著,有些激動,因為十年不算太遠,他們應該都能看到。
同時又有些懷疑。
能做到嗎?怎麼做到?靠什麼?
雖然士大夫們嘴上不承認,可他們心裡麵清楚,這個世界是物質的。
米要錢買,布也要錢,房子、土地更要錢。
自然的,給百姓提供工作是需要錢的。
大筆大筆的錢!而且是月複一月,年複一年都要支出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