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麵看《隆中對》確實沒什麼毛病,可是你仔細分析一下,就能看出其中問題所在。”
“《隆中對》提出讓劉備占據荊州,還要做到與東吳聯合,抗拒曹魏。”
“這裡就存在一個巨大問題,要知道荊州是東吳的勢力範圍,戰略要地,你想要占據人家的荊州,這不是挖人家牆角嗎,東吳會和你聯合抗曹麼。”
“就算有短暫的聯合抗曹,可是在根子裡,兩家已經結下了深仇大恨。”
“荊州地位有多重要,是曹蜀吳三方爭奪的軍事重地。對東吳尤其重要,一旦丟失荊州就等於把腹地暴露給了曹魏。”
“直白說,荊州對於東吳而言,是關乎國運的存在,也就是說蜀漢搶占荊州,實際上就是把東吳這個盟友推向了曹魏。”
“咱們拋開表麵看問題實質,不是關羽驕傲自滿使得東吳拿下荊州,而是因為荊州在彆人的手裡,對東吳威脅太大,必須要拿下來。”
“就算諸葛武侯親自坐鎮荊州,也免不了要丟失!”
“所以,從諸葛武侯的《隆中對》策劃開始,就製定這個策略的失敗!”
“同理,大明北伐亦是如此!”
“洪武帝從開始規劃北伐就是錯的,就算中途改變,也難以扭轉乾坤!”
話落。
鴉雀無聲。
朱標坐在那裡陷入沉思:
“蜀漢兵力本來相對於曹魏、東吳就兵力不夠,可還是在千裡之地,兵力一分為三。”
“劉備收服益州之地,接著攻打漢中,而最重要的荊州之地,隻有關羽的一些兵馬,根本分不出兵來增援荊州。”
“這麼說…在失荊州之前,關羽攻打樊城,難道是正確的?”
“倘若沒有東吳的突襲,那麼關羽拿下樊城後,與荊州成為犄角之式,進可攻退可守,對於守住荊州有諸多利益。”
“真正錯誤的是諸葛亮在此關鍵時刻,一定要拿下漢中,造成蜀漢三處用兵,在東吳偷襲荊州時,劉備根本就無兵去增援。”
“這麼算來,諸葛武侯的分兵策略,才是大錯,也導致東吳偷襲成功,蜀漢從此走向衰敗!”
想到這裡,朱標難以置信的看著林澈。
“先生說這麼多三國,蜀漢陷入衰落的原因在於荊州丟失。”
“而丟失荊州的原因在於諸葛武侯的分兵策略。”
“先生的意思,大明北伐分兵出擊,必然失敗!”
林澈讚許的看著朱標,不住點頭:
“你比你弟弟強太多,咱這麼一說你就能明白!”
“的確如此!”
“益州、漢中距離荊州有幾千裡之遙,東吳突襲荊州時,就算劉備手裡有兵,也來不及去救援。”
“同理,大明北伐深入廣袤草原,三支軍隊兵分三路,彼此相隔千裡。”
“一旦哪支軍隊遭遇北元主力,其他兩支根本來不及馳援。”
“你說,廣袤無垠,幅員數千裡的草原上,將軍隊分兵,這不是自己找死麼?”
說到這,林澈歎息道:
“雖然馮勝、傅友德,都是當世名將,隻是大明的以步軍為主,北元鐵騎雖然遠不及成吉思汗時代,縱橫天下,無可匹敵。”
“可是當騎兵遇上步軍,在地勢平坦沒有遮擋的草原上,騎兵還是占據著絕對的優勢。”
“一旦兵力沒有優勢,大明軍隊怕是要遭遇很大風險。”
“所以說,分兵合擊的決策,愚蠢之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