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緩打開書信,莫子布突然又發現了一個被後世遺忘的華人大豪,吳氏王國開國之主-吳讓。
吳讓,福建漳州人,因為南洋土著不好發音讓,因而在南洋被稱為吳陽。
吳讓乾隆十五年,既公元750年,以三十三歲的高齡才南下南洋求生,但很快就在馬來半島上的宋卡站住了腳跟。
753年他娶了高頭廊(今泰國博倫他府)華人大豪莊家的女子為妻,自此開始了突飛猛進。
十二年間,吳陽把原本隻有一個幾百人小鎮的宋卡,治理得沃野千裡。
他招募了超過三萬漳州同鄉到此紮根,使宋卡成為了馬來半島上一顆富裕的明珠。
曆史上四年後的769年,鄭信統一暹羅後,南下收複洛坤等地,吳讓趁機將宋卡、高頭廊等地奉獻給暹羅,得到了鄭信的冊封,吳氏王國自此建立。
74年吳讓去世,其子吳文輝繼位。
比起吳讓,吳文輝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依托漳州鄉黨開始飛速發展。
巔峰時期統治了如今泰國的宋卡、高頭廊、北大年,馬來西亞的登嘉樓、吉打、玻璃、吉蘭丹四州。
領土幾乎涵蓋了後世馬來西亞在馬來半島上領土的一半,加入算上十九世紀時被稱為吉隆坡之王的葉阿來,整個西馬超過六成的領土,都是華人統治的。
吳氏王國最後共曆八代國王,存在35年,於904年被英國殖民者攻滅,後來又被日本人侵占。
吳氏子孫因為支援國內抗戰等,被日寇屠殺,損失慘重,餘者逃往曼穀。
後世子孫中還出了好幾任泰國副總理,但已經完全暹羅化,連名字都沒有了。
至於吳氏王國,二戰結束後,英國人為了防止華人做大,將吳氏王國一分為二。
宋卡、高頭廊和北大年還給了泰國,其餘則並入了馬來亞。
彆看後世維基百科上那些什麼馬來蘇丹的百科編的飛起,好像他們都是自遠古以來都在統治當地,但實際上,這些蘇丹大多是吳氏王國下的封臣。
這是在二戰後,英美畏懼南洋華人投向新生的共和國,強行編纂曆史,扶持土著蘇丹上位的以夷治華政策而已。
莫子布細細看著這封吳讓寫給鄚天賜的信,眉頭逐漸就皺了起來,
“這潮州王家在想什麼自己屁股下的位置都沒坐穩,就在覬覦同胞的家業了,他們就真的一點不顧同胞之誼”
難怪吳讓這個閩南漳州人不去尋語言大致相同,也屬於閩南係的潮州人鄭信,而寫信遠渡重洋來找鄚天賜的這個粵西人主持公道。
原來竟然是占據洛坤的王家唆使統治下的土著,不斷騷擾如今還隻有兩三萬人馬的吳讓。
吳讓不堪忍受,打又打不起,隻能寫信給鄚天賜,希望他能出麵做東,把王家的當家人請來講和。
所謂講和,實際上就是認輸,隻不過請了個有地位的大佬當和事佬,麵子上好看點,損失也少受點。
莫子布隻覺得有股邪火在心裡冒!
這些潮佬,容不下其他廣佬、粵西佬、客家人、瓊海佬就算了,竟然連跟自己同屬一個大圈子的閩南人也容不下。
真把暹羅全都看成他們潮州人的了是吧!
難怪曆史上洛坤王家一派主力北上增援鄭信,回頭洛坤就爆發了土著內亂,洛坤城都沒保住,還是幾年後鄭信幫他們打回來的。
就這眼界,能成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