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兔閱讀【sto.ist】第一時間更新《流年擷萃》最新章節。
都說過去的版本好,隻是因何那麼好的品,還是迎來了整體的衰頹呢?
而今儘管不景氣,可還是有人在努力。
也許時代在變遷,可輕視眼前還是沒怎麼變。
記得瓊瑤小說裡經常有那麼一句話,與其追憶過去,不如憐取眼前人。
現在看了,真覺得想笑。
罵人的,還真是沒看到這麼一句話。
當然與其罵人發泄情緒,還不如正確看待人家的努力。
這不但是鑒賞品的眼光,也是現實的立足點。
多一份靜氣,的確對生活都有所幫助。
現在回憶及整理tvb的劇《九陰真經》,發現金庸的橋段和暴力美學竟然可以無縫鏈接。
而這樣的故事其實是拓寬青少年的認知,社會上不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壞。
好人有一係列的養成,壞人也一樣。
同時並不因為人家做了一兩件壞事,就直接給人家貼標簽為壞人。
貼標簽當然可以省事,但是對於成長和探索以及認知社會不利。
長此以往,隻要一聽談吐,就知道是什麼認知,那麼有些話,有些事情也就不會說了。夏蟲何必語冰。
在探索內心探索社會的過程中,的確就是人文主義更受用,按照傳統文化的說法,那是會招來貴人,招來福運。
按照科學的認知,這也好理解,是在跟人相處,而不是機器,自然多了親近感。
人啊,認識你本身。從來就是亙古以來的課題。
不可否認,從一定程度上,金庸的品是起到顛覆認知,拓寬視野的用。
武俠小說可以說一半是古代傳奇故事,在新派武俠的問世後,多了對現實的啟蒙。
比如梁羽生的小說和名著有千絲萬縷的鏈接,也有對情感細致的認知。
金庸小說對世情有一定的見解。
也許後來看,會覺得比較淺,可一開始就是通過這個來啟蒙。
古龍的小說對人的思考,有他的一份見解。
對於人的探索,傳統文化也不是沒有涉及,卻嫌粗略,就是把人分為君子和小人。
相形之下,西方文明探索得比較細致。
所以閱讀武俠,還是可以從不同層麵感受到現實以及先進的味道。
現在看看,《九陰真經》裡黃藥師和馮蘅的同框,會發現有不同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