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金秋八月,劉承祖和承運剛回新城沒幾日,弟兄仨正在聊結婚的事,東邊就傳來宋守真的信,信使歡天喜地:“大帥,好事啊,東邊丟了六十裡地!”
元帥府在莊浪河穀從野狐堡到河口的四座堡子三座墩台全丟了。
劉承宗上個月剛知道那六十裡河穀屬於元帥府,這才剛過去不到半個月,那片好地就沒了。
不過確實是喜訊,因為雖然地沒了,但該收的糧食一點兒沒少,將近四萬畝地打了三萬多石糧,宋守真集結河湟五鎮鄉兵和永登土司降兵,六個晝夜把糧食分成三路,統統運到了元帥府轄地之內。
野狐堡的守將百總井小六沒有參與這個聲勢浩大的行動,他乾了個更大的事,直接導致被承運托付全權代管東關鎮軍民事的宋守真下令棄地,收縮防禦東關五座銳角敵台。
井小六帶莊浪衛的旗軍,把人家莊浪衛的軍屯田收了,運回東關鎮糧一萬七千石、胡麻籽五千四百石,還拐來二百多戶旗軍。
劉獅子笑道:“乾下如此大好事,誰還敢在莊浪河蹲著。”
宋守真在信上說,這事其實是失控了,他們本來的想法隻是想收個兩三千畝地,削弱莊浪衛旗軍的戰鬥力。
但井小六在收糧時被旗軍發現、包圍,最後雙方達成協議,旗軍們覺得你們元帥府想收糧可以,但我們軍屯田被搶占的就剩這一點,是萬萬不能動的。
不過我們可以帶著你去找那些被豪勢將領占據的軍屯田,咱把它收了,糧食五五分,你井小六把糧帶回元帥府,我們把糧帶到裡落草,搶糧的事都推到元帥府頭上。
井小六覺得撿了條命,還弄來不少同謀,雙方一拍即合,不斷有旗軍參與進來,事態規模不斷擴大,最後收了幾萬畝地。
實際上如果井小六願意,趁著旗軍勢眾,一番煽動攻打衛城都不是不可能。
但一方麵他沒這個技能,另一方麵他也確實沒往那邊想……糧食不比啥沒用城舒服?打下來城池還得守,養個兩千守軍,這點糧也就夠吃到明年夏天。
吃到夏天明年還得種地啊,城都打下來了,這地不得輪到他種?
井小六覺得還是把糧運回東關合適。
因此這對劉獅子來說確實是件喜訊,立即給宋守真回信,讓他把糧食運進碾伯,給這批鄉兵記功造冊,讓井小六拿著功勳簿到新城來。
不過高興之餘,劉承宗也沒放鬆警惕,當日召見剛帶兵回到新城的王文秀,商議後調其麾下參將楊承祖率本部一營協防東關。
秋天到了嘛。
這本就是個非常危險的季節,尤其在東關那個黃河、莊浪河交彙的三岔河口,東南是蘭州衛、西邊是元帥府東關鎮、北邊是莊浪衛。
就算沒這檔子事,那邊都是個火藥桶。
蘭州的旗軍很緊張,成日沿河巡防,那個蘭州參將師襄每隔兩天就派人找一趟承運,找不著承運就找宋守真,讓他們千萬彆誤會,說蘭州兵不會渡河,但元帥府的兵也彆來搶蘭州。
東關的元帥府民壯也很緊張,河湟五鎮的民壯都被推到前線,有些在河口守衛東關的五座敵台,剩下的鄉兵則被集結到東關向西幫助各鄉保搶收田地。
連黃河上的渡船都不開了。
連著打了兩場大戰,劉獅子打算這個冬天讓元帥府的將士們歇歇,在新城和西寧之間過幾個月好日子,順便把他們兄弟仨的婚事辦了。
陝西的習俗不同於草原,元帥府的架構也不同於封建貴族的部落聯盟,兄弟仨人一番商議,仨人最終決定林丹汗的八個娘娘都歸劉承宗,兄長則等著衛拉特諸貴族把女兒送來成婚,也是八個。
還有些擁戴劉承宗稱汗的蒙古貴族,他照顧不到,所以承運也不能閒著,目前定下來的有六個,如果東北的喀爾喀三汗得知契丹汗的事,遣使進貢,那就再給承運加倆。
不過在此之前,劉獅子得把已經跟著他的三位夫人迎娶了。
因此這個秋天直到來年開春,劉獅子的日程幾乎被排滿,他要在河湟開科舉、設立六部、結婚造娃。
劉承宗給康寧府的曹耀和楊鼎瑞寫了兩封信,告知他們自己和兄長即將成婚的消息之餘,讓他們回來一趟,順便詢問了他們倆對接手康寧府軍政事務人選的建議。
隨著元帥府攤子鋪的越來越大,劉獅子越來越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倒不是因為他們根基淺薄,而是元帥府這稀碎的地盤啊,太難管理了。
第(1/3)頁
第(2/3)頁
他仔細琢磨琢磨自己的需求,發現自己往康寧派遣官員,首先要考慮的不是治理地方政治才能或統兵打仗的軍事才能,而是要考慮統治能力……這事就非常離譜。
才能元帥府很多將領和官員都不缺,但統治能力這個事啊,元帥府擁有這項技能的人不多。
關鍵這玩意它是有就有了,暫時沒有,那最好了,咱也不敢培養。
不論如何,劉獅子是一定要把曹耀和楊鼎瑞從康寧叫出來,獨當一麵的大將和獨治一地的封疆大吏,是他們這個武裝集團向中原進取的先決條件。
至於接替他們的人,劉承宗心裡有一份人選,康寧府難做的事基本上都被兩個人這兩年辦完了,地方上的事情也有例可循,對於才能的要求其實並不是很高。
劉承宗打算把劉國能和劉九思派過去接替楊鼎瑞;黃勝宵帶著阿六和巴桑這兩個來自康寧府的將領,回去接替曹耀、羅汝才、李老豺和舅舅蔡鐘磐。
劉國能在海西縣乾的還不錯,距離統治一府可能差點意思,不過康寧府的事情也比西寧府好辦。
把上天猴劉九思派到康寧府當個同知,一方麵能給劉國能幫幫忙,另一方麵……劉獅子也認為經過兩年準備,康寧府的農業應該能自給自足了。
元帥府在康寧實行的政策不是免征,康寧府在那邊一直在征稅,而且稅率還挺高,劉承宗原本說要定二稅一,最後楊鼎瑞結合實際,建議三稅一,稅率就這麼定下了。
不過他們收的康寧府自己鑄的元帥通寶,官府給糧食定官價,由各縣衙購買,再根據畝產收銅錢。
但是在元帥府的層麵,對康寧府倒幾乎是實現免征了。
每年運到西寧府的東西也就六七萬斤火藥、一千五百壇酸菜,前年運了一百來副兵甲,今年沒運鎧甲,因為北邊在打仗,害怕兵甲被搶了,就發給沿途驛站的驛卒,讓他們武裝自己了。
總的來說,康寧府兩年運往西寧的貨物價值,大體上等於中原一個大縣一年的正常賦稅。
路途遙遠,運輸成本太大,這是誰都沒辦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