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下一代匈奴單於,也大概率能維持匈奴的強大。
除非一場大戰,對匈奴造成了無法逆轉的重大打擊,否則,匈奴的強大,便至少還能維持五十年。
而在這個時代,能對匈奴造成如此傷害的,也唯有毗鄰匈奴的另一個大塊頭了。
“匈奴人沒有按照慣例,遣使吊唁我漢家的大行皇帝,唯一的解釋,便是匈奴人打算先動兵。”
“——動了兵,將我漢家北牆攪個天翻地覆,再遣使來長安,脅迫我漢家答應更多、更屈辱的條件。”
“沒能儘早預料到這個問題,朕,難辭其咎。”
“隻眼下,匈奴何時犯邊、從何犯邊,又有多少兵馬犯境,都全然未知。”
“為今之計,還是要儘快弄清匈奴人的動向,從而做出正確的應對。”
見殿內的氛圍有些沉重,劉榮也終於不再沉默,道出了自己的召見眾人的意圖。
——匈奴人,要打過來了!
甚至很有可能已經在朝著邊牆進發,隨時都有可能開始入侵漢室!
所以,大家夥兒要儘快拿出一個可行的方案,抵禦匈奴人這次入侵的同時,儘可能降低漢家的損失。
而且要快!
“臣認為,這並非陛下的疏忽。”
“若非要說是誰的疏忽,那也是臣等軍中將領,沒有儘早預料到匈奴人的意圖。”
聽聞劉榮開口便是一句‘朕難辭其咎’,酈寄作為周亞夫之後,漢室軍方的第一代表人,當即便出身表了態。
這也並非酈寄在溜須拍馬,而是事實如此。
匈奴人如此異常的沒有派出使團,來吊唁漢家的大行皇帝,劉榮為何到現在才反應過來?
東宮竇太後作妖,吸引了劉榮大半注意力,確實是原因之一,卻絕非主要原因。
——真正讓劉榮如此遲鈍的,是眼下,已是劉榮元年冬十月下旬。
已經是冬天了!
關中已經天寒,北方已經下了初雪,草原必定已是冰封萬裡!
而在過去,匈奴人對漢家的入侵或馳掠,有八成都是在秋收之後,兩成在春耕之前。
前者,是為了賊不走空——秋收之後,漢家的百姓手裡有糧食,不至於讓匈奴人白走一趟;
後者,則是被迫無奈——冬天遭受了天災人禍,再不去搶點東西就活不下去了,匈奴人便會在開春時節走一趟漢邊。
至於眼下,秋收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月,邊關必定已經入冬的前提下,匈奴人除非是腦殼有包,才會在這種時候大舉犯邊。
第(2/3)頁
第(3/3)頁
問題的關鍵,也恰恰就在這裡。
——在慣性思維下,即便發現了匈奴人遲遲沒有派來使團,劉榮也下意識的排除了‘匈奴犯邊’這一可能性;
劉榮一個軍事小白尚且如此,軍方將領自更是斷定:匈奴人絕不會在冬天叩邊。
而從眼下的狀況來看,匈奴人極有可能是利用了這一點,來了一出反其道而行之。
若非劉榮今天偶然意識到,最終結果就很可能是匈奴人都打過來了,長安朝堂才收到消息;
匈奴人都打完了、邊關都打爛了,長安派出的的援軍才從關中開拔。
眼下,劉榮能提前意識到這一異常狀況,已然是不幸中的萬幸。
接下來,便要抓緊這必定不會太長的寶貴時間,提前做出部署。
“對於匈奴人的習慣,沒有人比弓高侯更加了解。”
“時間緊迫,還請弓高侯直言:此番,匈奴人最有可能入侵的方向,以及大致兵力。”
劉榮發了話,眾人便也當即點頭附和。
韓頹當也不含糊,當即便是一拱手,旋即上前走到劉榮身旁,仰頭看了看麵前的巨大堪輿;
請示過劉榮,拿起堪輿旁的一根長棍,便先後在堪輿靠上位置先後點下。
“漢北邊牆上萬裡,東半部為燕、代北境,西半部,則為上、代、北地、隴右等郡。”
“——燕地苦寒,又時值凜冬,匈奴人絕不可能犯燕。”
“至於代地,則極有可能遭到匈奴人的入侵。”
“尤其是李廣所在的雁門郡——即便不是匈奴人的主攻方向,也必定會遭到偏軍佯攻鉗製。”
···
“再有,便是程不識所在的北地郡,西、北兩麵各與草原毗鄰,除朝那古塞和城池,幾乎無險可守。”
“若是想兵貴神速,在極端的時間內深入我漢家腹地,匈奴人的主攻方向,北地郡會是不二之選。”
“——這條路,匈奴人在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已經走過一次;”
“再走一次,並不會比上一次更難。”
“唯一不一樣的,是如今的漢家,比當年強大了許多。”
“隻是最終結果如何,亦在兩可之間……”
韓頹當這話一出,殿內稍微年輕一些的人,都頓時露出一副怒氣衝衝的神情;
就好像韓頹當說了什麼不符合實際,又對眾人,乃至對漢家極儘羞辱的話。
但老一輩,尤其是自太宗皇帝年間,便活躍在朝堂、軍中的老一輩,在韓頹當這番表態之後,卻無不是滿目哀瘡的緩緩點下頭。
太宗皇帝十四年,匈奴老上單於大舉犯邊,自北地而入,馳掠隴右、北地二郡,擄走民男超萬人,財、貨無算!
之後又叩簫關,兵臨關中北門戶,更使小股先鋒輕騎繞道踏入關中,行至長安以北百三十裡,火燒回中宮。
在情況最危急時,就連長安百姓都被動員了起來,整個漢家,都做好了打一場都城保衛戰的準備!
至於現在?
有過那次的教訓,太宗皇帝自然是大幅增強了北地、隴右二郡的邊防力量,更難得大興土木,徹底翻修了簫關。
但在吳楚七國之亂後,北地、隴右在內的所有邊郡,都接到了先孝景皇帝的調防令。
——為避免諸侯再次作亂,凡漢邊卒,三丁取一,以戒關東!
三分之一的力量被抽調去了關東,漢家的邊防力量,便又回到了太宗皇帝即位之初的水準。
甚至有一些地方,如北地、隴右等郡,在被孝景皇帝調走近半兵力之後,戍邊兵力甚至比當年,太宗皇帝增兵之前都還要更低!
——當年那場大戰,北地都尉孫卯率麾下邊卒五千,全軍覆沒;
而現如今,北地郡守程不識手中,卻隻有一個編製沒滿的都尉部,兵力不過四千餘人。
當年,孫卯帶著五千邊卒,硬抗了匈奴十數萬大軍三天;
程不識或許能做的更好,但也頂多就是多抗一兩天。
一旦匈奴人的兵力達到五萬以上,那北地都尉是有五千人還是四千人,結果都是一樣的。
——撕一張紙和兩張紙,所需要的力氣會差很多嗎?
很顯然,並不會。
/body/html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