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長安朝堂長達兩個時辰、審查範圍遍布整個平陽侯府的‘大範圍搜尋’,最終,當代四世平陽侯曹壽之幼妹、三世平陽簡侯曹奇之幼女曹淑,成為了朝堂唯一認可的皇後人選。
朝堂內外一致認為:天下之大,再也沒有比平陽簡侯幼女曹淑更賢惠、更溫善,更適合做皇後的女子了。
於是,經過象征性的商談和考量之後,朝堂便迅速開啟了冊封皇後的一應禮法程序。
東宮竇老太後也樂得清閒,早早備好了冊封詔書,隻等著朝堂走完禮數,而後正式頒詔冊封。
可以說,劉榮的整個大婚慶典,都是朝堂內外在忙活;
劉榮基本不需要插手,也插不上什麼手。
也就是在朝堂內外,都熱火朝天的忙活著籌備天子大婚典禮時,未央宮內的劉榮,卻是毫無顧忌的早先一步,召見了自己日後的正宮發妻:平陽侯女曹淑……
“民女曹淑,參見陛下。”
“惟願吾皇千秋萬代,長樂未央。”
便見宣室殿內,天子榮端坐上首禦榻之上,好整以暇的打量起禦階下,那道年方二八的曼妙身影。
以曹淑為後,入主椒房,是早在劉榮即位之初,便早已大致定下的事。
對外說是‘朝堂遍尋天下良家女’,但實際上,卻不過是走個過場。
所以,在朝堂忙著‘尋找’合適的皇後人選時,曹淑卻早已開始學習宮廷禮儀,為日後入主椒房做準備了。
也就難怪今日被劉榮召見,才剛十六七歲的曹淑卻毫不怯場,禮數規矩更是完全挑不出毛病。
向劉榮行過禮,又默默等了好一會兒,始終沒等到那句傳說中的‘免禮’,曹淑這才有些緊張起來,手心都不由直冒汗。
見小美人兒麵露忐忑,劉榮也終於結束了對這位未婚妻的審視,含笑點下頭:“賜座。”
“——謝陛下……”
對於後世絕大多數封建時代而言,彆說是天子——就連民間百姓,都是不大能接受男子在婚前,私會未婚妻子的。
但這是漢家;
是民風彪悍,男子可休妻,婦女也同樣可以‘休夫’的漢家;
是女子十五便要嫁人,不嫁便要罰款,十八還不嫁,更要被官府強拉配郎的漢家。
沒有那臭名昭著的《女德》,更沒有對女性的諸般限製。
故而,對於劉榮召見自己的未婚妻,朝堂內外也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反應。
朝堂內外心裡大致有數:劉榮就是再猴急,也不至於在這種關頭——在婚事已經基本定下,就等走完禮法程序的當下,做出什麼用下半身思考問題的蠢事。
更何況娶妻娶賢,納妾納色。
第(2/3)頁
第(3/3)頁
這樁婚事,本就不是什麼‘天子榮為平陽侯女姿色驚為天人’之類的愛情故事,而是相對純粹的政治聯姻。
所以,對於劉榮召見曹淑,朝堂內外也隻當是劉榮想要提前見見自己將來的皇後、國母;
頂天了去,也就是有什麼話要問、有什麼事要交代,又或是‘醜話說在前頭’之類。
對此,曹淑顯然也做足了心理準備。
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曹淑才會在劉榮那‘賜座’二字道出口後,便擺出一副陛下吩咐,民女無敢不從的架勢。
見曹淑這般作態,劉榮自又是含笑一點頭。
又簡單問候過曹淑的家人——也就是大舅哥:平陽侯曹壽之流,便將話題引入正軌。
“可曾想過做了皇後,日後過的是什麼日子?”
“可想過後宮險惡,一如帝宮深似海;”
“——可想過我漢家的皇後,不單是縣官之正宮發妻,也同樣是母儀天下的椒房之主?”
“又可曾想過從今往後,平陽侯一族,將平白生出諸多忌諱,凡族人皆當謹言慎行,肅整門風?”
接連好幾問發出口,劉榮便慢條斯理的端起茶碗,優哉遊哉的小口抿起了茶湯,並沒有急於催促,而是給曹淑留下了足夠的思考時間。
曹淑也確實需要思考時間。
在入宮前,兄長曹壽自然是為曹淑做足了功課,諸如‘陛下若這麼問,你便這麼答’之類的交代,更是說了不知多少。
隻是真到了劉榮麵前,又被劉榮機關槍似的問題突突突一陣問,饒是曹淑早有成竹在胸,也是不免有些舌頭打結。
強自淡定許久,又偷偷做了好幾個深呼吸,曹淑才勉強定住心神。
又將劉榮的問題仔仔細細回憶了一遍,再組織好語言,確定沒有什麼不妥,才小心翼翼開口答道:“父母之命,不敢違也。”
“先父亡故,兄長代父為民女定下婚事,民女自當從之。”
“——尤其還是嫁作天子婦,為漢椒房主;”
“此齊天洪福,民女,不敢怠也……”
···
“陛下所問,民女,皆想過。”
“——民女知道,做漢家的皇後,與嫁做常人婦,可謂是毫無相似之處。”
“做了皇後,便要母儀天下,要整肅後宮——要養育諸公子、公主,還要調理宮中寺人、婢女,又諸多姬、嬪。”
“皇後的母族外戚,更當謹言慎行,一日三省己身,以免步呂氏之後塵。”
“此般種種,民女,不敢輕之、不敢不慎之;”
“然民女,亦不畏之……”
單是從曹淑這段簡短的發言,劉榮其實便不難聽出:對於這位準皇後,平陽侯家族不單是最近這半年在突擊填鴨。
若非是要做皇後,而是同尋常的功侯女般,嫁與其他門當戶對的功侯貴戚之類,這曹淑,也當得上一聲:賢。
娶妻娶賢。
這是一個好妻子——至少是賢妻胚子。
但劉榮心裡很清楚:漢家的皇後,不可以隻是一個純粹的‘好妻子’。
——在漢家,太子是皇儲;
皇後,則是‘後儲’。
如果說,漢家對於太子的考察,是‘此子是否能成為好皇帝’的話,那對皇後的審查,便是以‘此女能否成為一個好太後’來作為準則。
尤其是在如今漢家特有的二元政體下,這項審查是否精準,甚至極有可能關乎到宗廟、社稷安穩,乃至王朝興衰……
/body/html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