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三十餘輛盾車之後的這三百餘人,幾乎都是身穿兩層和三層的甲胄。
高頂頓項盔中“頓項”,是指與頭盔連在一起保護臉部、頸部、肩部的防護部件。
一半都是用甲片穿接而成包圍在頭盔四周或後麵。
有兩種形態,第一種是將其翻起貼在盔頂的部位,另一種則是將其放下。
全套的高頂頓項盔的頓項放下之後,頓項會將下半張臉都遮住不少,隻露出一雙眼睛和口鼻。
鐵遮臂、長身布麵甲、鎖甲、戰裙、護心鏡將其全身都罩的嚴嚴實實,幾乎密不透風。
陳望舉目看向盾車的陣中。
陣中四百餘名甲兵正緩步向前,他們的身形儘皆藏於盾車之後。
隨著逐漸的深入了解這個時代,陳望的想法也在不斷的改變。
原先他想要培養一支廣泛使用火器的軍隊。
但是現實卻是極為骨感,火繩槍因為其特性的原因,無法形成火力覆蓋和壓製,就是采用輪射的方式依然不足以阻擋敵軍的衝鋒。
麵對著缺少衣甲的流寇,還可以用虎蹲炮和佛朗機來填補火力的缺乏。
但是一旦遇到後金兵,虎蹲炮和佛朗機的作用將會大大被減弱。
工部下發的火銃很多濫芋充數之作,穿甲效果極差,威力也不合格。
打流寇還行,但是卻難以擊穿後金兵披掛的重甲,在戰場之上,這將會致命。
火繩槍的缺陷和局限實在是太多,如果要廣泛使用必須要有自己的軍械廠,製作威力合格足以貫穿重甲的火繩槍,才能應對之後和後金的交戰烈度。
燧發槍的科技難度太高,雖然燧發槍早已經研製了出來,但是研製出來和是否能夠大規模的列裝完全是兩碼事。
再者因為鋼材冶鐵工藝的原因,就算是列裝了燧發槍,合格的刺刀也難以列裝。
沒有刺刀的燧發槍手,麵對騎兵衝陣隻有被屠殺的份。
現在沒有機會,也沒有地方可以讓陳望安穩的發展,去漢中起碼要等到明年。
軍械廠等等建立起來都不是什麼簡單的事情。
現在陳望必須要想出適用現在情況的辦法,而並非是去生搬硬套。
就像是李自成在看到了他的戰法之後,沒有采用火繩槍,而是選擇列裝三眼銃這種擊發更快的武器。
至於套用這個時候西式的戰法和編製,陳望根本就沒有想過。
西式的戰法並沒有先進多少,烈度不一樣,戰局不一樣,情況也不一樣。
這個時代在海軍方麵,西方確實是處於領先的地位,但是陸戰方麵卻並不是。
至於後世的戰法和編製,沒有相應的武器根本沒有辦法推行,強行推行反而會導致情況惡化。
這一次的攻山戰其實是一場試驗。
列裝燧發槍的科技暫時研發不出來,那就不用。
後金兵已經用現實告訴了世人,重甲重兵、重炮盾車的戰術極為好用,那就用他們的戰術,用他們的戰法。
在初期火器麵對弓箭各項數據不大的情況之下,還能取代弓箭的地位是因為其便於學習,隻需要會裝藥,瞄準加扣動扳機就可以。
一杆火槍可以輕易奪走一名熟練戰士的性命,就是幼童拿著搶都可以輕易的殺死一名成人。
這是火槍的優勢,但是作為遊擊,陳望如今能帶領的極限也就是這四千五百多人。
人數再多一些,洪承疇斥責的軍令恐怕就會傳下來,勒令他解散軍隊。
現在是崇禎八年,可不是崇禎十三年,就是驕橫如左良玉也不敢養那麼多的軍隊。
既然不能擴軍,那麼就往精兵的方向靠攏。
內地麵對流寇的戰場無疑就是最好的練兵場,烈度不高,但是血腥有餘。
雖然這麼說來有些殘忍,但是現實就是如此。
合法獲取甲胄的難度很高,但是這個難度相對於列裝燧發槍的難度要低上很多。
有錢能使鬼推磨,多使些銀錢,拿些戰功。
在損耗之中多報,上下運作一番,多拿軍械易如反掌,就是被查出來,最多也隻是斥責一番。
這個時代正是冷熱兵器交替的時代,白刃戰必不可免。
日後編連的新軍再使用燧發槍,現在的這兩營軍兵就專門訓練白刃戰,主流使用冷兵器,重甲重箭,配以火炮盾車。
教書育人應當因材施教。
改革軍製,訓練軍隊,則應當因時製宜。
“呼————”
陳功吐出一口濁氣,穿戴著三層的重甲雖然安全是安全,但是每走一步都需要消耗不菲的體能。
身後戰鼓聲富有節奏的不斷的回響著,耳畔是盾車車輪滾過草地發出的滾木聲,還有連綿不絕的沉重腳步聲。
陳功沒有言語,隻是沉默著向前。
他現在想的並非是眼前的敵人,而是在想著北麵的敵人。
這種戰法就是後金兵的戰法,在遼東時的後金兵正是推著這種盾車,披掛著重甲向他們發起進攻。
無論是虎蹲炮還是佛朗機炮都無法轟開這種盾車,一旦進入白刃戰階段,戰局轉瞬之間便會進入一麵倒的情況。
現在他們扮演的角色,正是那些隱藏在盾車之後,即將衝鋒的後金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