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右首的曹文詔原本微閉的眼睛睜開了些許,目光在那傳令的兵丁身上看了數眼,而後又收回了目光。
洪承疇的身軀微向前傾,在聽完了最後一句話,他的麵色終於是緩和了些許。
「陳望……」
洪承疇低聲念叨了一聲陳望的名字。
他沒有見過陳望,但是對於這個名字,他確實十分的熟悉。
遊擊的軍職和印信都是他親自下發。
行軍作戰似乎有幾分門
道,在練兵一途上也可以稱為一流。
曹文詔的性格洪承疇很清楚,曹文詔從來不會輕易的誇人,也從不做出什麼結黨之舉。
陳望雖然出自曹文詔的麾下,是曹文詔的家丁,但是曹文詔現在的一舉一動都是公私分明。
淳化之戰後,陳望將繳獲的一部分送到了曹文詔的軍營之中,曹文詔也是上書稟報了一二,並將繳獲送到了他麾下直屬的標營之中。
不過洪承疇自然是將其退還,他麾下的標兵不缺銀兩,他自己也看不上那繳獲而來的金銀器皿。
但曹文詔的態度讓洪承疇很是滿意。
貴為數省總督,洪承疇並不缺乏銀錢,他隻要放出一點的風聲,便可以輕而易舉的攥取數十萬兩白銀。
曹文詔給予陳望的評價最後一句話是「操練行進,隊列作戰,皆如往昔之浙兵,儘得其形意。」
這其中的形意指的正是《紀效兵書》和《練兵實紀》的形意,戚軍的形意,這無疑是極高的稱讚。
洪承疇緊皺的眉頭舒展開來了一些。
說實話,他對於陳望在平涼府的表現,其實還是有些意見,頗為不滿。
陳望麾下有九百餘名遼騎,逃走的一隻虎李過麾下隻有兩三千的騎兵,隻需要用些辦法,就能夠將其剿滅。
但是陳望卻是一路追著李過,讓李過逃出了平涼府,一路逃到了鞏昌府。
不過現在這一點不滿也隨著這份捷報的傳來而煙消雲散。
流寇難剿,在於精騎眾多,馬軍眾多,轉進迅速,在逃亡途中,會拋下所攜帶的所有糧草輜重,而官兵卻不行。
…
鞏昌府竄入的兩部都屬於最初的三十六營老匪。
四天王李養純和爬天王林勝泉兩人都不是善茬,兩人部下精騎超過兩千人,馬軍萬眾,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說實話,陳望麾下隻有一千四百多名老兵,其餘的三千多人都是屬於新募兵。
新兵一般來說都沒有多少的戰力,因為他們沒有經曆過什麼戰陣,沒有見過鮮血。
洪承疇有自己的耳目,他清楚陳望麾下招募的新兵當初都是饑兵,這並非是什麼秘密。
之所以洪承疇要催促陳望進攻,其實更多的是想要印證一下曹文詔所說的話是否屬實,想看一看陳望所練的軍兵到底如何。
曹文詔對於陳望的練兵的評價最高,沉其練兵之法「……皆如往昔之浙兵,儘得其形意。」
眼下的這份戰果遠遠超過洪承疇的預想。
要知道四天王李養純是善守聞名,而爬天王林勝泉極為勇猛出身邊軍,麾下精騎番漢降兵眾多,昔日和賀人龍連戰數陣竟然不落下風,而且膽大心細,並非是莽夫。
但是這兩人現在都敗在了陳望的手中。
雖說三人率部逃走,但是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洪承疇下達軍令的時候就沒有寄希望於陳望能夠將其全部殲滅。
陳望麾下隻有九百騎兵追擊也隻能追擊一部分,又沒有多餘的軍兵分守四方將其團團圍住,必然會流出可以脫逃的間隙。
「四千人……」
對於這個數字,洪承疇感覺應當是一個中肯的數字。
「……我部已向祁山方麵已經傳信,部下騎兵正在銜尾追擊,此為三山之戰塘報。」
底下的軍卒說完了最後一句話,將一封書信從懷中取出呈遞給了洪承疇的近衛。
「呈上來。」
洪承疇眉毛一挑,而後從近衛的手中接過了那封塘報。
洪承疇拆開了塘報,先看到了一封寫滿了文字的書信,但是下一瞬間,
他的目光便被另外一張繪製著圖桉的紙張所吸引。
洪承疇並沒有發問,他知曉兵事,對於戰車器械也都有研究。
他一眼便看出了圖紙上所繪的是運載火炮的炮車。
炮車之上轉載的火炮他也認得,是發熕大炮,不過炮車卻是一種新式的炮車。
和紅夷大炮的炮車相彷,但是很多地方都有不同,一眼看上去,這種炮車似乎更為優良。
放下了手中的圖紙,洪承疇轉而看向戰報。
戰報之上,戰鬥的詳情被寫的一清二楚。
洪承疇的眼神也從平靜開始慢慢向著驚愕轉變。
放下文書之時,洪承疇心中已經是泛起了不小的波瀾,不過他的麵上仍然沒有多少的表現。
「著陳望繼續追擊鞏昌府流寇,務必將其悉數剿滅。」
洪承疇麵無表情,下達了軍令。
而後他沒有再談論鞏昌府的事情,點出了曹文詔、張全昌、賀人龍等將。
曹文詔領兵進剿西安府殘匪,劉成功領本部營兵進駐延綏鎮穩定局勢。
又命張全昌和賀人龍則是領兵去穩定富州形式,同時北上延安府進剿。
洪承疇雷厲風行,短短的時間已經是調整了心態,且下完了軍令。
諸將不敢怠慢,應命之後,皆是退出了營帳,開始了整兵。
一刻鐘後,整個大帳之中,隻剩下了洪承疇,還有其麾下的一名近衛。
所有人都離開之後,洪承疇的神色也逐漸的有了表情。
「知練兵,通器械,識戰法……」
「這個陳望不簡單……」
洪承疇的眼神微冷,聲音低沉。
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八年以來都是普通的家丁。
「此人恐怕不是表麵之上這般簡單,派人去遼東,探探他的底細。」
洪承疇的身軀前傾了些許,將桌麵之上的雜物儘數推開,目光看向了壓在最底下的輿圖。
他的目光從淳化一路到平涼府,再從平涼府一路到鞏昌府,最終落在了漢中府上。
羅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