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去更遠的地方嗎?”
漢陰城的城防雖然還行,但是其中並沒有多少的守軍,隻有一千多的衛軍,還有八百多的民兵。
守城還行,但是卻沒有任何的辦法去管城外闖軍騎兵。
過去的闖軍騎兵足有上萬之眾,如今整個漢中府都沒有任何的武裝力量可以攔截他們的行動。
胡知禮和胡知義兩人也是抬起頭來看向陳望,他們也感覺闖軍出動那麼多的騎兵應當不會隻在漢陰的周邊活動。
“闖軍的騎兵最多去到石泉,他們不會深入過多。”
陳望搖了搖頭,指著漢陰繼續說道。
“闖軍去的全是騎兵,沒有帶一名步卒,這證明他們並非是前去攻城掠地。”
“闖軍騎兵大多輕裝簡行,多一人雙馬,他們的目的之一必定是劫掠。”
陳望取過一麵小一些的黃色旗幟,將其插在了漢陰城的西北部位置,而後指著漢陰城的西北部。
“高迎祥是一個謹慎的人,不會輕易冒然行事,”
“他派出這支騎兵的目的除了劫掠之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偵察。”
“最多有小股的偵察騎兵去往石泉偵察情況,人數絕對不會太多。”
胡知義眼神微凝,猶豫了一下,還是出言問道,
“將軍,為什麼斷定高迎祥是一個謹慎的人?”
胡知義的問題,其實也是陳功他們的問題。
陳望言之鑿鑿,仿佛對於高迎祥很是了解。
但是他們之前和高迎祥根本沒有任何的接觸,他們知道的所有信息都隻是隻言片語。
“很簡單。”
陳望笑了一笑,看著胡知義心中有些欣慰。
他並不想胡知義、胡知禮等人成為他的應聲蟲。
他沒有辦法親曆親為每一件事情。
如今麾下的軍兵隻有幾千人,他還可以一個人統領。
但是等到軍兵越來越多,一萬人、兩萬人、三萬人、甚至是十萬人時,他沒有辦法全部親自指揮。
指揮和統兵的權力必然將會下放,陳功和胡知義、胡知禮等人必須要跟上他的腳步。
陳望抬頭又看了一眼唐世平和趙懷良,然而解釋道。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很多時候,你要了解一個人,並不知道認識他,甚至不需要太多的信息,一些細節足以讓你知曉一個大概的性格和特點。”
陳望點了點了沙盤的邊緣,停頓了一下,等到眾人的目光都聚集而來後,接著說道
“以高迎祥舉例。”
“遍觀高迎祥起家之後的行徑,其實就可以看出高迎祥是什麼樣的人。”
“車廂峽一戰,流寇等眾被困於車廂峽險些全軍覆沒。”
“自此之後高迎祥無論是領兵去往何處,都確保留有後路,留有後手。”
“當然這些都沒有辦法徹底確定,讓我篤定的一點其實是因為在我們還在西安府的時候。”
陳望的目光轉向了沙盤的北麵,繼續道。
“洪軍門在西安府張伏設疑布下疑兵,高迎祥因此一直不敢再回西安府中,一直拖到八月份才領兵進往進入西安府內。”
“這一次,闖軍留下了兩大部的軍兵分彆在興安的東麵和西麵紮下營寨,為的就是害怕我軍出城。”
“高迎祥麾下足有二十萬眾,我軍不過六千人,騎兵不過千人,但是他都這樣小心謹慎。”
陳望轉過頭,看向胡知義問道。
“知義,你由此可以推算出為什麼我說高迎祥不會讓麾下的騎兵太過於深入嗎?”
胡知義沒有想到陳望會突然提問,不過他並沒有手忙腳亂,在思索了片刻之後,便給出了自己的答桉。
“高迎祥沒有我們的視角,所以他並不知道我們的虛實。”
“他不知道如今漢中府我們有多少的軍兵,多少的軍備,不知道我是怎麼布置安排麾下的兵力。”
“將軍之前調周遇懋往漢中城去,但是他們並不清楚,隻是知道將軍調了一支軍隊往西北方去。”
“從漢陰到石泉,隻有一條道路可走,沿途道路狹窄,沿途設伏地點頗多,而且也不便於騎兵行動。”
“所以高迎祥絕對不會讓麾下部隊深入太遠,他擔心派出的部隊遇到伏擊。”
唐世平長於後勤,趙懷良擅長處理人情世故,胡知禮善於觀察,陳功戰場嗅覺靈敏,勇武過人,臨陣反應果斷。
而胡知義則是在統領軍兵,還有軍略方麵要更強一些。
隻不過是短短的時間,他便已經是想通了其中的關竅。
陳望微微頷首,肯定了胡知義所說的話。
“除去劫掠和偵察之外,高迎祥派了這麼多的騎軍過去其實還有一點……”
“他要確定沒有軍隊會從西北方過來馳援我們。”
因為趙台山的威脅,所以高迎祥在興安城東和城西各設了一處營地,兩處營地之間互不相接。
如果有官兵從漢陰的方向突然襲來,駐紮在西方的流寇將有遭遇城內城外的兩麵包夾的威脅。
高迎祥這樣的安排,正是為了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
“興安城暫時是安全的,隻需要謹防敵人從地道潛入即可。”
陳望轉頭看向唐世平,吩咐道。
“你稍後前往府衙向興安州的知州稟報,就說流寇勢大,粗略估計有三十萬眾。”
“為今之計隻能是堅守城池,圍城恐怕要持續很久的時間,請務必注意糧食的消耗。”
隻要不出意外,興安城絕對不會被攻破,唯一能夠使得興安城陷入危險的就隻有內部的問題。
糧草的問題是最大的問題,軍糧並不缺乏,之前陳望在領兵來時,還一並運來了大量的軍糧,但是其餘百姓的消耗陳望就沒有辦法了。
這些事情他沒有權力去管,隻有依靠興安州的知州了。
陳望抬起了頭,目光越過身前的沙盤,又越過了不遠處城牆的垛口,最後落到了城外的闖軍的大營之上。
在曆史上高迎祥確實是一個謹慎的人。
他帶領著原本已經要被消滅,成為一盤散沙的農民軍躲過了無數的危險,重新複起。
一路上千裡轉戰,他依靠著自己的判斷一次一次挽救了農民軍的命運。
但是他卻在崇禎九年的七月,冒著巨大的風險從漢中府北上進往西安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