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師傅起鍋燒油,油溫180度下鍋炸餃子。
還專門讓駱一航在邊上守著。
“這道菜最關鍵的啊,就是在剛炸好的時候倒入素高湯。”
然後,就出現了駱爸剛回來的那一幕。
時間剛剛好。
每人分到一小碗。
駱一航先喝一口湯。
這湯是真鮮啊,有強烈的香菇和筍的風味。
豆芽味道卻消失無蹤,分辨不出。
“為什麼湯裡嘗不出豆芽?”駱一航有問題直接問。
林師傅遞來一個讚許的目光,“黃豆芽在素高湯裡的作用是提鮮,重點在提。它本身味淡。”
懂了,當催化劑用。
解開疑惑後,駱一航又舀起一隻小餃子放進嘴裡。
一口下去,口感非常有趣啊。
餃子的外皮有些像炸過的響鈴卷口感,泡了一下又軟。
又脆又軟的。
而餡料更是神奇,薺菜的清香、豆乾的鹹香,兩種味道不同,口感也不同的食材,在嘴裡融合,相得益彰。
最最奇特的是,明明全素的,沒有肉,卻吃出了肉味。
這點不光駱一航發現了。
其他人也發現了。
小趙快人一步,好奇問道“為什麼我吃出了肉味啊。”
聞言。
林師傅像埋藏的彩蛋被人發現了一樣快樂,嘴角上翹,笑容在臉上浮現,“香蕈餃子的妙處就在於此,油炸以後變蓬鬆的外皮,能吸進去湯味。”
“鮮味都在湯裡,一包一裹,它能騙過舌頭,以為是肉湯。”
“用餃子皮就達不到這效果,餃子皮厚,不容易炸蓬鬆,湯味吸的不夠透,餃子是餃子,湯是湯,它融合不起來。”
原來還有這麼多細節。
汪曾祺散文中就隻有幾句話,五六十個字。
林師傅就通過這麼一點點文字,研究出這麼多。
把菜譜給複現出來了。
得費多少功夫。
不對,不僅僅是複現,而是進化升級。
相信汪老小時候,近一百年前,觀音庵中做的香蕈餃子絕無此種滋味。
因為這五個小餃子。
小趙已經願意奉林師傅為偶像。
這是文學少女和文學廚子之間的共鳴。
這才是追星啊。
是讀者與作者之間,隔著時空的對話。
是故事照進現實。
果然是隻有起錯的名字,沒有叫錯的外號,駱一航挑起大拇指,“林師傅,您真不愧為美食之都的藝術家。”
美食之都的藝術家?
小趙反應多快,馬上明白是林師傅的外號。
吹捧張口就來。
“林師傅,您太牛了,您將文字中的美味變成了現實中的佳肴,讓人仿佛穿越了時空,感受到了汪老筆下的風味。”
“您不僅是一位廚師,更是一位藝術家,將文學與美食完美融合,讓人在品嘗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您的這道菜是對文學作品的完美詮釋,每一口都能感受到汪老所感觸到的情感和故事的深度,您的烹飪藝術讓文學變得更加生動和立體,您讓這些文字活了起來。”
這遣詞,這造句,這一連串,給林師傅捧得啊,暈暈乎乎,他就得意這個。
當場就把小趙引為知己。
不對,這是文藝少女和文藝中老年的惺惺相惜。
而李永雲之後的動作,更是讓林師傅老懷大慰。
李永雲呼嚕呼嚕扒拉完自己碗裡,連湯都喝的點滴不剩,隨後把碗一伸,“林爺爺,我還要……”
inf。i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