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tet_c"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因為不確定而產生了懷疑、虛無、狂熱等等狀態時時刻刻影響著每個人,正因如此,大家更希望能夠得到確認。
如果太陽不是每天都升起,那麼太陽的崇拜將會一直存在,對太陽的畏懼也不會消失,比如三體人,他們就一直畏懼太陽,因為三個太陽充滿了不確定性,所以太陽的信仰從來沒有消失。
但地球太陽每天都升起來,當人類確定這點之後,就不去崇拜太陽了,因為沒必要。
人類的一切理性的、非理性的行為都是希望把不確定變成確定,比如祭祀求雨,甚至活人獻祭。隻是隨著發展,累積的經驗越來越多,讓大家知道獻祭並不能起到作用。
而隨著科學的發展,科技也遇到了瓶頸,一樣無法把所有不確定都變為確定,比如說薛定諤的貓,就處於一種不確定的狀態,無法變成人類所需要的確定。
所以從古自今,其實人類的追求並沒有改變過,都是追求不確定中的確定,就是不斷地對不確定進行思考和對抗。最後找到一個相對穩定的‘確定’,但其實大家也知道所謂的‘確定’也隻是片刻的。
但片刻‘確定’帶來的安逸,足以讓全人類趨之若鶩。
有棲良平聽著杜蘭和醫學生一唱一和,終於意識到了自己對社會的所有疑問也是源於不確定。他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學好,不確定自己能不能比弟弟更努力,也不確定自己努力之後父親會不會讚同他……
社會中有太多的不確定了,反而在死亡遊戲中,勝則生、敗則死更加確定,反而讓他能穩定發揮。因為看到了結果,所以才能安心地尋找通關遊戲的辦法。
死亡遊戲把複雜的不確定變成了簡單的不確定,把事情簡單化了。畢竟死亡遊戲的規則是絕對的,不像地球社會的規則可以變來變去,影響勝負的因素也更多。有棲良平終於意識到人生才是最艱難的遊戲,死亡遊戲不過是一種更加確定的賭博而已。
死亡遊戲隻求輸贏,標準也很明確,活著就是贏了,死了就是輸了。而人生的標準卻很模湖,有時候子以為贏了,彆人卻都說輸了,想要贏不但要自己認可,還要彆人認可……
“看來我得感謝這個遊戲。”一開始麵對死亡遊戲感到害怕,就是因為變化帶來的‘不確定’,贏了幾次之後,確定了遊戲規則的絕對,反而放心了。“隻是合法公民和我們都一樣,也是在追求確定,我們是不是真的需要死戰到底?”有棲良平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不同人追求同樣的‘確定’,那麼是不是應該廝殺?
“不是說了麼,有仁就有不仁,戰鬥是不可避免的。”
“那我可以放棄戰鬥,什麼都不做。”有棲良平表示自己要無為,要做一個無用之人。
這個時候就不得不說莊子了,他在亂世求生,也認為自己應該做個無用之人,所以他對弟子說了一個故事,說有一棵不成材的大樹,因為做不了家具、棺材,也沒有鮮花和果實,所以沒人傷害它,一直長成了蒼天大樹,莊子說自己要做無用之人。
不過他的弟子卻遇到了另外一件事情,他去彆人家做客,主人很客氣,準備殺雞招待弟子。家裡有兩隻雞,一隻雞每天太陽升起來就打鳴,另一隻雞從來不叫。主人的妻子就問殺哪一隻?主人說道殺不叫的那隻,不叫一點用也沒有,殺了。
樹沒用,活了。雞沒用,死了。
所以弟子跑去問莊子,這可怎麼辦啊?莊子無奈,隻能說我要處於無用和有用之間。顯然莊子也知道亂世之中,有用和無用一樣要死。之所以不死,那隻是幸存者偏差,隻是偶然,隻是運氣。
】
莊子希望找到一個確定的狀態,來保持自己的生命。可是亂世之中,哪有什麼確定的狀態,能活著隻能說是運氣,運氣差了,不管有用還是沒用一樣都得死。
“你認為什麼都不做,就可以確定了麼?顯然不是,什麼都不做其實是在違背彌留之國的規則。所以去戰鬥才是真正的確定之路。”杜蘭說道。
“為了自己的確定,就要消滅彆人的確定麼?”有棲良平說道。
“眼下是這樣的,所以才需要記錄資料,才要不斷累積經驗。遠古的時候,人類為了得到確定,會殺人獻祭,隻求下雨或者求太陽照常升起。那不比現在更殘酷?隻有當人類累積了足夠的經驗,才會意識到殺人獻祭是多麼愚蠢,才會意識到下不下雨和太陽升不升起都不是人類決定的,獻祭也毫無意義。”“現在也一樣,眼下人類為了追求確定而廝殺,但隨著後人對彌留之國的理解越來越多,對規律越來越清晰,就會明白現在的廝殺就和遠古的獻祭一樣。到時候人在彌留之國也一樣可以建立文明。隻是眼下我們的經驗和知識不夠,所以廝殺還是有必要的。遠古的獻祭在當時而言是有意義的,所以廝殺在現在而言也是有意義的。”
有棲良平的理想很好,可是理想也需要經驗和知識支撐,一旦人類掌握了彌留之國的規則,自然會做出改變。
但在出現落實理想的土壤之前,有棲良平要做的就是收好理想,準備廝殺。
有棲良平沉默著,他意識到自己的力量是那麼渺小,對抗不了彌留之國。就和遠古人類無法對抗夜晚的黑暗一樣。
在黑暗中,原始人瘋狂地祈禱太陽升起。現在他也一樣瘋狂地祈禱和平。
原始人獻祭祈求確定性,不惜把敵人當做祭品。彌留之國也一樣,玩家和合法居民為了確定性,不惜殺死對方。
最終原始人放棄獻祭,是因為他們意識到太陽每天都會升起,而且他們還掌握了火焰,沒有太陽也能抵抗黑暗。經驗和知識替代了獻祭,但累積經驗和發展知識的過程卻持續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
一個人的生命不過幾十年,能做的就是累積經驗和知識罷了,有棲良平意識到自己的理想無法在這一代實現,那麼他隻能把理想繼承下去,這一刻他終於對世界達成了和解。世界上的不合理不是被理想擊敗的,而是被經驗和知識擊敗的,想要實現理想不是要和世界對抗,而是累積經驗和知識,並且傳承下去。
世界不仁,並不是用仁去對抗。老子說了,仁對抗不仁,最後什麼都不會改變,需要的是調整自己的姿態,把自己放在水的位置,處於眾人所厭的地方,孕育萬物。而孕育萬物需要的是營養,這些營養就是經驗和知識。
這一刻有棲良平超越了仁和不仁,到達道法自然的境界。
杜蘭表示自己終於完成了人生導師的目標,教育了中二少年,心滿意足,這個時候隻要微笑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