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老板帶來的這幅字,無疑是給陳陽吃了一顆定心丸。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他快步走到桌子旁,迫不及待地想看看這幅字。柱子和勞衫也好奇地圍了過來,三個人六隻眼睛齊刷刷地盯著桌上的卷軸。
隨著賈老板緩緩地將卷軸打開,一幅氣勢磅礴的行草作品展現在眼前。那龍飛鳳舞的筆畫,仿佛充滿了生命力,在紙上跳躍舞動。可是,這書法對於柱子和勞衫來說,卻如同天書一般。他們努力辨認著每一個字,卻發現一個也不認識。
王鐸1646年作草書七絕七首手卷
“這寫的是啥呀?”柱子忍不住問道,語氣中充滿了疑惑。
勞衫也跟著附和道:“是啊,完全看不懂,這字也太難認了吧!”
陳陽沒有理會他們的疑問,隻是向旁邊伸出手,示意柱子將準備好的手套和放大鏡遞給他。他要仔細研究這幅字,確認它的真偽。
柱子連忙將手套和放大鏡遞到陳陽手中。陳陽戴上手套,拿起放大鏡,開始仔細地觀察這幅字。他先從整體上感受這幅字的氣勢和韻味,然後又逐字逐句地進行分析。
放大鏡下,每一個筆畫都變得清晰可見。陳陽可以清楚地看到墨色的變化,感受到筆鋒的力度。他發現,這幅字的筆法精妙,結構嚴謹,的確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佳作。
經過仔細辨認,陳陽認出這幅字的內容應該是王鐸自作的七首詩。這些詩句,他曾經在後世的拍賣會上見過,所以印象深刻。
釋文:《燈市》。命覓太平何處覓,東華門外占春風。莫言歌舞金多少歲歲
王鐸,這位明末清初的書法大家,其人其字,在陳陽的腦海中逐漸清晰起來。出生於1592年,卒於1652年,字覺斯,彆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在書法界可是個響當當的人物。
他獨樹一幟的書法理念,主張「書不宗晉,終入野道」,大概意思就是說,學習書法不尊崇魏晉,那就成不了大家,屬於歪門邪道。他推崇出帖,強調書法之始也,難以入帖,繼也,難以出帖,鼓勵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開創屬於自己的風格。
王鐸的行草書,以中鋒運筆為主,追求八麵出鋒的筆法,筆勢迅捷,卻又理性含蓄,張弛有度。他的點劃提按幅度極大,起筆、收筆、轉折處更是頓挫分明,極富韻律感。
墨色層次豐富,濃處漲墨明顯,由濃到淡,再到枯筆,將墨色的變化運用得淋漓儘致,表現出一種奇肆的骨力。其結體緊密,連筆較多,以動勢見長,極大地豐富了草書的觀賞性。
也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風格,王鐸與董其昌齊名,並稱為南董北王,也有神筆王鐸的稱呼,正如書法評論家李誌敏所言:王鐸的草書縱逸,放而不流,縱橫鬱勃,骨氣深厚。
陳陽回想起自己曾經在拍賣行中與王鐸作品的邂逅,那些或蒼勁有力,或飄逸靈動的線條,仿佛帶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
陳陽低頭拿著放大鏡,從卷首開始,一點點仔細的看了起來。他心跳有些加速,呼吸也微微急促,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這幅作品的風格的確與王鐸的草書風格十分吻合,氣度雄渾,筆性老辣,漲墨淋漓,章法宕逸,所有的一切都指向這是一件真品。
可是陳陽心中卻有些忐忑,畢竟自己對王鐸這種行草研究不多,後世的陳陽隻是在拍賣會上見過他的作品,但那些都是驚鴻一瞥,遠遠沒有機會這樣近距離的觀摩學習。
就王鐸書法的整體而言,他的立軸作品居多,手卷和冊頁略少。而立軸一般以縱向的三行居多,也相應地更為貴重。而手卷則是以紙本居多,也更為貴重,而偏偏這是一副王鐸的手卷。
他努力回憶著那些在拍賣會上見過的王鐸作品,試圖從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來印證眼前這幅作品的真偽。可是腦海中那些畫麵卻如同蒙上了一層薄霧,模糊不清,這讓他更加難以確定。
陳陽隻能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再次將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這幅作品上,憑借著記憶和感覺,認真的看著每一個細節,力求不放過任何一絲破綻。
就在陳陽凝神屏息,仔細端詳著王鐸行草的時候,大門被人推開了。宋青雲邁著輕快的步伐走了進來,一眼就看到陳陽幾個人圍在桌子旁,似乎在興致勃勃地研究著什麼寶貝。
好奇心驅使著宋青雲快步走到陳陽身邊,他探著腦袋往桌子上瞄了一眼,笑著問道:“我說你們幾個圍著看什麼呢?這麼認真,陳陽你小子該不會又從京城淘了什麼好東西回來,藏著掖著不讓我這老頭子看吧?”
陳陽聽到宋青雲的聲音,抬起頭,看到是宋青雲來了,臉上露出了幾分得意,他把手中的放大鏡輕輕地放到桌子上,笑著對宋青雲說:“師叔,您老人家可算來了,快來幫我看看,看看這幅王鐸的字怎麼樣?”
“王鐸?”宋青雲聽到這兩個字,頓時來了精神,他連忙走到陳陽身邊,彎下腰,仔細地端詳起來。
他一邊看,一邊輕輕地念叨著:“嗯,這筆法,這氣韻,確實是王鐸的風格,不錯,不錯……”宋青雲一邊說著,一邊情不自禁地點了點頭,臉上露出了讚許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