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衛學就是各地衛所承辦的學院,既然是衛所所辦,那自然隻是教導衛所子弟的學院了,例如武官與軍士子弟入學接受教育
太祖辦衛學的初衷是讓武將能‘識道理,收斂暴戾之氣,而識忠君之體’,
想法是好,但最後走偏了,教授禮、射、書、數4科。
還是以儒學為主,軍事知識倒成了輔助。
“朕所說的軍校……算了,改成講武堂吧,聽著順耳一些。
講武堂下設巡英司,專職從全國各地尋找天賦好的十二歲以上、十六歲以下的孩子,進入講武堂接受軍事教育,
目的是培養指揮型將領,主要學習兵法、策問、地理、算學等,輔學禮、武等課程。
學習時間初步定為六年,考核合格過後進入衛所擔任小旗,三個月考核一次,合格則晉升上一級。”
眾人對視一樣,解釋看出心中的驚訝之色。
也能明白崇禎的想法,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孩子進入演武堂開始,就接受係統的軍事教學,灌輸忠君愛國思想,
以後進入軍中,這批人叛變的可能性極小,而且都聽命皇權,甚至是皇帝。
當這批人在現在的武官選拔體係中占據相當的一部分後,皇帝就再也不用擔心軍隊叛變的事情了。
講武堂培養出來的人可能不如軍中野蠻成長的將領靈活多變,但勝在能批量出來。
而且所學比較係統,稍加磨煉,就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基層指揮型武官,能不能成長為高級將領,成為指揮使,甚至總兵,就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天賦了。
“講武堂,朕是這麼打算的,諸位怎麼看”
麵對崇禎的反問,眾人有些沉默。
徹底掌控兵權,這對文官來說算是一種‘威脅’,可這種事情,他們卻沒有絲毫反對的理由。
禮部尚書劉宗周沉聲道:“陛下,臣認為此事或許不妥,已經有武科了,還有基層選拔、世襲、文官蒙蔭四種方式了,再增加講武堂意義不大。”
不待崇禎回應,忠貞侯秦良玉出聲了:“劉大人,本侯覺得你說的有些問題。”
“你們文官的培養方式中,官方的有縣學,還有國子監以及翰林院,
民間還有東林書院這種民辦的書院培養,我們武官為什麼不能有自己的培養體係呢”
“忠貞侯,你這話就不對了,我們培養方式雖然多,但隻有科舉一條路走,
而武官有四條路,再加上演武堂就有五條路了。”
秦良玉聽這話瞬間就站了起來:“五條路很多嗎你自己看看有幾條路是為平民百姓準備的
武科需要練武和兵法、策問,你覺得普通百姓有幾家能練武還是能搞得定兵法
武將世襲是他們祖先拿命拚來的,本侯認了。
那文官蒙蔭是什麼意思
普通百姓最後也隻能進入軍武,過著刀口舔血的生活,拿命奔個前程,
現在多一條給百姓的路有什麼不好
你要是覺得多了,你可以向陛下奏請,將文官蒙蔭給取消了。”
劉宗周被秦良玉一番話給懟的胡子亂顫:“你、你……你在質疑太祖的決定!”
hmxs.t.biqu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