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沒有懷疑皇帝的話,自皇帝登基之後的種種讓他們對皇帝的話是無比的信任。
他們在這一瞬間似乎明白了什麼。
皇帝為什麼登基之後就開始搞還地於民且嚴禁買賣?他們以為皇帝這是團結百姓,利用龐大百姓的力量來壓製富商士紳。
富商士紳再有勢力,既得利益的百姓不跟隨,那就是一場空。
皇帝為什麼要在澄清吏治、懲治偷稅漏稅的時候不要銀子,隻要糧食?
出征草原、覆滅建奴、東征扶桑,這些都可以說新仇舊恨一起算了,但為什麼要算計中南半島諸國?
可能就是看上了中南半島諸國的廣大、肥沃的平原了,南北橫跨數千裡,大災範圍總不會橫跨這麼大吧。
還地於民且嚴禁買賣那是讓百姓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有退路、有希望,大災過後能立刻恢複耕種,隻要能耕種遲則大半年,短則三五個月就能收獲;
不惜每年折耗一百五十萬兩白銀的糧食輪換也要儲備一億兩千萬石糧食,那是為了應對大災。
隻要不是一半以上的百姓受災,儲備的糧食都能讓受災的百姓在兩年內有口吃的,哪怕是頓頓喝粥也總比餓死要強吧。
第(2/3)頁
第(3/3)頁
占領中南半島,那是想以那裡一年三熟的耕地產出更多的糧食,一是滿足大災所需,二是移民一些百姓過去。
移民五百萬百姓去中南半島,那這五百萬百姓就不會挨餓,災區少了這五百萬百姓,就能省出五百萬百姓的口糧給其他人。
遷移的五百萬人口以人均五畝耕地算,一年三熟哪怕是大明境內的七成,能產出一億零五百萬石糧食,至少能提供五千萬石給災區。
從四川等地運送,要比沿海運送縮短一半的路程,消耗也會少很多。
朝廷提供的隻能是稀粥,想要吃飽、生病了能有銀子看病,那就得付出勞動力,而大基建中的修運河是為了讓百姓有賺到銀子的地方。
他們現在才發現,皇帝自登基之後就開始下了一場天大的棋,天下百姓、群臣都是手中的棋子,而對手則是老天爺。
他們不知道皇帝為何如此在自信大災一定會來臨,但在這種大事兒上,不管以後會不會出現,早做準備一定是好的。
“海外諸國的銀子、物資等等從南海水師南下,再運回,那都需要時間,而且物資、銀子等等都沒法直接變現成糧食,我們唯一能得到大量糧食的方法隻有三種。
一是農業研究院研究出高產的水稻、小麥等等,哪怕是畝產提升半石都能應付持續的大災,但這明顯不可能。
若是真有這麼好突破,那華夏百姓餓肚子的曆史也不會一直持續了。
二是外部獲得,誠然能讓海貿的商隊攜帶一些回來,但海外就一定會有那麼多糧食嗎?又能攜帶多少的糧食?能否保證準時準點的送到大明?
大明沿海到西北數千裡地,估計運回來的糧食至少的消耗一半。
第三種就是多種地,可大明的耕地目前隻有這麼多,倒不是沒地兒,隻是開荒需要時間、人力也有限。
可現在我們有中南半島了,那裡近一半是高地、平原,土壤肥沃、一年三熟,能夠提供大量的糧食,所以咱們又回到早朝剛剛開始的話題上來了。
畢愛卿說中南半島是大明未來十年、三十年的頭等大事,這話朕讚成,問題是怎麼能迅速同化?”
/body/ht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