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等等,我覺得要弄懂這道題要考什麼,首先要弄明白這道下麵附著的《王製》、《地數》、《七臣七主》、《大聚篇》等四篇文章的意思,想解題得先破題吧。”
“是這個道理,這四篇文章有沒有哪位兄台讀過的?”
眾人或搖頭、或思索、或回憶,數息之後沒有滿意的答案,於是討論人群的範圍再次擴大,一個小團體擴展到百人、幾百人。
一篇篇文章被整理出來了,文章中和策論題目相連的句子也都提煉了出來。
《荀子》第九篇《王製》記載: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
《管子·地數》記載: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為天下王!
《管子雜篇·七臣七主》記載:無殺伐,無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斬大山,行大火,誅大臣,收穀賦。
《逸周書·大聚篇》記載: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綱罟,以成魚鱉之長。
策論題目附帶的四篇文章內容摘出來了,看著題目內容,考生們臉上閃現著後悔、懊惱、無奈、恍然大悟。
後悔的是家中似乎有這方麵的藏書,但是沒有翻閱過;
懊惱的是當初似乎看到過四篇文章中的一篇,但記得不大清楚了;
無奈的是即便是現在已經破題了,但依舊是沒有想法的。
恍然大悟的是讀懂題目了,也有些想法了,但已經錯過了;
總之一條:少年不知勤學苦,書到用時方恨少。
“我先來說說,諸位都見過煤炭,但可能不知道怎麼開采和開采出來之後的如何運到我們這裡的,礦區裡麵我不太清楚,但采出來的煤都是要經過清洗的。
直接燒味道難聞不說,搞不好會死的、乃至發生爆炸的,清洗後的水排放後會出現很多問題的,具體的你們有時間去看看就知道了!”
“對,我坐蒸汽機商船來北京城的時候聽船上的操作工匠提過,說是朝廷要求改進蒸汽機,百裡路消耗的煤炭,好像是涉及到煤炭的產量以及汙染等等問題。”
“既然是礦采,那麼按照國土資源部的規定樹木等等也算是吧,那麼我們是不是延伸到水土流失造成黃河河水變黃、繼而引起河沙沉積導致河水泛濫?”
“這個思路是可以的,治河一直都是曆朝曆代的首要任務!”
“嘖嘖,這到底是誰出的題,治河你就治河吧,非得七繞八繞的,累不累?你要直接說治河,我能寫出一大堆!”
“恭喜你,拾人牙慧你就已經被淘汰了,如此曲折的繞來繞來有兩個目的,一是找真才實學的,能破題的都是高手;
二是不限於某一個方麵,東邊不亮西邊亮,煤礦你不會還有木材等等,總有一個合適你的。”
“破題是第一步,已經難倒了七八成的考生,再回答出有質和實用性、突破性的策略,在破題的基礎上再次難倒八九成,最後也沒有幾個了,把我們都難倒?”
“哈哈哈,即便是你說的這些概率,估計最後剩下的依舊還有八九百,這不就夠了嗎?”
“行了,第一題已破題和立意了,接著第二題,還是從附帶的《曲禮》、《王製》、《新安製》、《王杖詔令冊》等四篇典籍開始破題吧!”
……
《禮記·曲禮上》: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
《禮記·王製》:夏後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
《王杖詔令冊》:製詔禦史:年七十以上,人所尊敬也,非首、殺傷人,毋告劾,它毋所坐。年八十以上,生日久乎?年六十以上毋子男為鯤,
《新安誌》:愚民嗜儲積,至不欲多男,恐子益多,而貲分始少。蘇公謫為令,與民相從為社,民甚樂之。
四篇典籍迅速的被整理了出來。
這一題眾人看的很是明白,畢竟華夏自古便是以孝治天下,入學開始,這種思想就被灌輸。
這道策論的目的很明顯就是問問養老製度如何建立,但首先你得搞清楚曆朝曆代的養老製度的利弊後才能提出新的可行的!
周王室賜杖,先秦掌病、漢朝免賦稅徭役、南梁存留養親、隋唐悲田養病院、宋元家庭養老、明朝養濟院等等。
例如先周朝賜杖,老者可以拄著這個杖去不同的場合,這個是身份的象征,旁人見到這樣的老人都需要表示尊敬。
但百姓首先要考慮的是溫飽,都吃不飽穿不暖尊不尊敬的有什麼意義?
再如魏晉南北朝的律法傾斜,犯人需要執行死刑或者是被流放,家中無人照顧老人的話,那麼犯人可以暫時暫停行刑,在家照顧老人,等人終老之後再執行。
想法是好,但誰能保證這個犯人在照顧期間會不會逃走?會不會再次殺人、劫掠等等?如果再次發生,那麼這個責任算誰的?
是朝廷的責任,還是犯人的責任,如果犯人再次殺了人,家中有老人在,那老人是不是就是免死金牌?會不會有更多的人來效仿?
……
相對於考生們的議論,負責改卷的考官們則是稍微輕鬆了許多,以為皇帝在考試結束後,就差人送來了策論中涉及出處的典籍、出題目的、考察範圍、得分明細等等。
以眾考官的能力,待所有試卷彌封、謄錄、校對完成後,他們也討論出了每到策論的大致方向,不說輕鬆拿捏考生的試卷吧,肯定不會像剛開始看到策論題目時那麼的心驚了。
一份份的試卷如流水般在考官們筆尖劃過,他們由開始的好奇考生們會不會給出新穎、可行的方案,結果不是錯誤連篇就是老生常談,連最基本的常識都沒有。
就例如第二道策論,嘰裡呱啦的講了一大堆,但是卻是連最基本的老人的標準都沒有確定,這就跟犯人馬上就要被砍頭了,結果還不知道犯了什麼罪。
若非是改試卷中,試卷被彌封了,他們非得將考生們拉過來抽兩個大嘴巴子。
改卷的工作極其的枯燥,尤其是最後的策論題,眾考官看的都麻木了。
可民間的議論卻是持續高漲,除了對策論題本身的回答之外,他們從這些策論題目上看到了很多皇帝所關注的信息。
搞不好這些都是未來的政令,事關他們的生活,由不得他們不關注。
一條條奇思妙想如同考前遷移百姓等等討論出的方案被彙總了出來送往宮中,擺在了崇禎的案頭之上。
在百姓討論中、考生的期待中,持續了半個月的閱卷工作才是徹底的結束。
貢院聚奎堂內,看著彙總出來的分數,眾考官大眼瞪小眼,他們不敢想象放榜之時是何等的場景了。
劉宗周歎了口氣:“英國公、李閣老,我們一起進宮麵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