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突然覺得剛剛那人說的好有道理,一個縣數萬人交給一群隻會讀書的書生,才是最可怕的!”
“對呀,從胥吏開始乾起,知曉下層的運轉才能做出最合適的決策!”
“讀書是為了開悟明智,從典籍中學習更多方法,但那隻是書上記載,曆史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一模一樣的。
哪怕都是旱災,但各地情況不一樣,諸如人口、受災程度等等,哪怕是曆史上無數次記載的賑災流程,也沒法完全套用,還是得自己經曆過才知曉。”
“走了走了,回去好好想想自己適合做什麼,”
“是了,讀書是為了活的更好,然後才是理想和抱負,以前不敢說這個怕被口誅筆伐,現在有人提出來,算是正視內心了。”
“陛下說的對,想當官就不要想著有銀子,想要有銀子就不要當官,兩者不可得,但以現在來看,農業、工業等或許可以二者兼得。
前兩年建奴覆滅的慶功宴上,火器研究院的畢懋康就被賞賜了數萬兩白銀,雖然沒說原因,但肯定是因為研究出了什麼新式火器。”
“對、對、對,我有一個工業研究院的老鄉,前幾年窮困潦倒,勉強有口吃的,但現在竟然在老家蓋了一座四合院,雖然穿的普通,但吃的喝的用的都算是中上等了。
雖然我們問他都是屢屢錯開,但想來肯定是某種賞賜的。”
“既然無法反對,就隻有努力接受了,提前做好準備。”
“即便考不中,去社學、郡學當個直講也不錯,吃住包了,每月還有五兩銀子的俸祿,算是很不錯了,安安心心教授學生,未來升個院長,然後再調任教諭、訓導,
或者說自己教授的學生考上大學,然後一路成為知府、布政使、甚至是六部尚書,有這份授業之恩,史書上也會有我的一行兩行的文字記載。”
“咦……一舉兩得,現在怎麼分析都覺得朝廷的這個科舉改製是最好的呢?”
“哎,苦讀十餘年,竟然沒有參加會試,心裡空落落的!”
“滾一邊去吧,你應該慶幸,否則再跟這樣的策論,我們永遠都沒有希望。”
……
部分學子議論紛紛,三五結伴的離開。
黑壓壓的人群慢慢散去,但依舊有不少的學子留在了現場,以官宦和書香門第的子弟為主、以及少部分的商賈子弟。
按照加科的策論看,他們是占據優勢的,他們昨晚狂喜,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他們昨晚探討過,什麼官商子弟與平民子弟分考卷、分名額等都不現實。
一是難以定義商賈和書香,二是容易造成優秀人才被擠掉。
三是會讓學子偏離重心,去研究稀奇古怪的東西,為了策論而忽略基礎和務實的作風,這是朝廷不希望看到的。
第(1/3)頁
第(2/3)頁
那麼唯一的可能就是有人會專門將朝廷一些的詔書、政令等等整理出來,加以剖析,引申出無數的猜測和應對。
但這麼做的後果就是剖析和猜測的未必準確,容易誤入歧途。
其次則是答案會雷同化,束縛了學子的思考。
但相比之前的分試卷、分名額要好太多,他們父輩都是官員、書香世家,交友廣泛,知曉的肯定比市麵上的人知曉的多,他們的機會肯定比普通人多的多。
可今日朝廷直接來了改革,而且是直接將以前的科舉製度直接廢除的乾乾淨淨、一絲不留,讓他們的打算徹底的落空了。
如果落空了也就算了了,可問題是竟然從胥吏乾起。
一想到天天風裡來雨裡去,一身泥巴一身雨,夏天烈日暴曬,冬天寒風刺骨,他們就從心底徹底的抗拒和厭惡。
跟乾苦力一樣的,還不如在家裡好好享福。
“景山兄,還去禮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