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要是拿下遼東,切斷北元和高麗的聯係。
高麗王就將失去唯一的依仗。
到時候李成桂這個大將軍、丞相、財政大臣,有一百種辦法可以改朝換代。
事成之後,他隻需向大明效忠,就能獲得讀書人和文官集團的認可。
朱元璋除了順勢接受效忠,然後冊封他為王,就再沒有彆的辦法。
前麵徐達已經說過,高句麗擁有二百五十萬人口,常備軍十萬,臨戰狀態能動員超過五十萬人。
以逸待勞,大明想拿下他們,太難了。
但高麗的混亂,既是李成桂的機會,也是大明的機會,就看誰技高一籌。
而很明顯,大明的優勢比李成桂要大的多。
但對大明來說,也隻有這一次機會。
如果錯過這次機會,再想拿下高麗,不說完全沒有機會吧。
也要付出十倍百倍的代價。
最終,陳景恪決定勸說朱元璋,暫緩對遼東動手,好好謀劃一下高麗。
待時機成熟,一鼓作氣將遼東和高麗一起拿下。
這以上都是他根據手頭資料推演出來的,而不是熟知曆史,然後陳述事實。
前世記憶能為他提供的唯一確鑿信息,就是高麗王氏被朝鮮李氏推翻。
但這個信息太模糊了,不能作為有效依據。
所以,說他是根據手頭信息,憑借自己的智慧推演出這一切,一點都不為過。
這就是他穿越十餘年,進入大明皇宮三年半。
跟隨朱元璋、朱標、徐達、李善長等一係列大佬學習,獲得的成長。
此時的他,已經不再是隻能憑借前世記憶,混日子的普通醫生,正在慢慢向著一名成熟政治人物蛻變。
畢竟是第一次憑借學識和智慧分析局勢,尤其是還要說服這麼多人,他心中難免會緊張。
不過還好,最終表現相當完美。
而這也給了陳景恪更多的自信。
隨著他的插手,曆史已經逐漸偏離,穿越者的經驗總有用完的一天。
到時他該如何自處?
現在有了答案。
朱元璋集團的效率是很高的,很快就有了初步的方針。
幾日後的早朝,朱元璋就下令對北元用兵,先打遼東斬掉北元的一條臂膀。
對此群臣自然沒有什麼意見,打北元可以說是大明第一要務。
就算最保守的人都知道,不把北元徹底打垮,大明的國祚就不能算是穩固。
區彆就是在攻打的方式上,大家的見解有所不同。
但打遼東確實是最穩妥的辦法。
北元主力在草原上,大明的軍隊打過去,他們打不過能跑。
但遼東他們沒地兒跑,隻能和大明硬碰硬。
攻城略地,正是大明軍隊最擅長的。
所以,打遼東是大明朝文武都讚同的策略。
眼看計策就要通過,意外出現了。
徐達站出來提出了質疑:“高麗王首鼠兩端,且更傾向於北元。”
“若我們攻打納哈出時,高麗出兵助陣怎麼辦?”
然後不少人站出來附和,說不排除這種可能。
這一下文官集團也懵了,他們不太懂軍事,不知道是否有這種可能。
但這個質疑是徐達提出來的,還得到了這麼多將領的讚同,可見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
一想到高麗有可能背刺,大家就有些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難道站出來替高麗擔保?
彆開玩笑了,自家九族又不是批發的,誰吃飽撐了替他們作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