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這是你的功勞,我豈能搶奪。”
陳景恪笑道:“我又不缺這點功勞,你就放心拿去吧。”
朱雄英堅決的道:“不行,這是原則問題。”
“今天我能拿你一份功勞,明天就能拿走更多,有些頭絕不能開。”
“這份奏疏還是你來上吧,效果也是一樣的。”
陳景恪非常欣慰,說道:“不一樣的,現在正是你樹立威信的時候,需要發出更多的聲音。”
“如果真覺得心有不安,將來就寫一份回憶錄,將此事公之於眾不就可以了。”
“到那時天下早已大定,大家知道真相也不會說什麼。”
“反而會認為你光明磊落,我也能落一個好名聲。”
“這……”朱雄英也遲疑起來。
陳景恪直接說道:“彆猶豫了,就這麼說定了,去寫奏疏吧。”
朱雄英鄭重的說道:“總有一天,我會將一切還給你的。”
陳景恪笑道:“好,我等著。”
之後朱雄英親筆寫了一封奏疏,八百裡加急送往應天。
至於此時公布攤丁入畝之事,是否會引起不利影響。
陳景恪是經過深思的,並不會。
經過大半年的清查,人口和土地數量,都已經查的差不多了。
現在是深挖階段,看看還有沒有漏網之魚。
寧願當黑戶也不願意入籍的百姓,大有人在。
原因就是丁稅和徭役。
現在將攤丁入畝的風聲放出去,反而會讓很多藏起來的百姓,主動站出來入籍。
至於百官會不會反對……
看看龍椅上坐著的是誰,反對之前先掂量一下,自家戶口本夠不夠厚。
大部分官吏不但不會反對,還會讚頌太孫仁慈。
因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都是仁政。
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此時大部分土地還掌握在朝廷和百姓手裡。
那種富者阡陌連田的局麵,還沒有出現,推行攤丁入畝的阻力並不是很大。
若等到王朝中後期,土地大部分掌握在官僚大地主階級手裡。
再想搞攤丁入畝,就沒那麼容易了。
奏疏很快就送到了朱元璋手裡,一同送來的還有一封書信。
信裡解釋了這麼做的原因。
得知事情的前因後果,朱元璋非常高興,連聲稱讚:
咱的乖孫有王者之氣。
馬皇後在高興之餘,對陳景恪也提出了表揚。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將奏疏傳遞給文武百官查看。
群臣無不感到震驚,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真是太孫想到的?
少數知道的真相的,雖然不知道具體發生了什麼,但也能想到是在給太孫造勢。
自然不敢將真相說出來。
朱元璋並沒有立即拍板,而是讓群臣考慮此策是否可行。
同時還下令刊印邸報,通告全國討論此事。
聽到最後這句話,群臣哪還不明白,所謂討論不過是走個過場。
皇帝這是已經決定施行攤丁入畝之法了。
否則不會通告全國的。
原本對此事還有一些不同意見的人,也很識趣的改變想法。
既然無法反對,那就一起讚頌吧。
而且此法確實是仁政,太孫能想到這種利國利民之法,不正說明他乃仁聖之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