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曆四零八三年,洪武十九年十二月一日。
朱元璋正式任命馮勝為征虜大將軍,統率軍二十五萬北上遼東。
並以唐勝宗、藍玉為副將,令趙庸、關良、李景隆、祁鎮、徐允恭等隨征。
同時又命俞通海、郭英二人,率五萬水師助陣。
此令一出,列國震動。
大明要打遼東那是誰都知道的事情,要不是忌憚於高麗插手,年初就用兵了。
為了解決這個隱患,大明派出了一支千人的使節團,通過外交手段成功擾亂了高麗局勢。
在確保高麗不會倒戈之後,出兵就成了題中應有之義。
真正讓他們驚訝的,是大明的陣容。
侯爵以上就出動了十餘位,其他勳爵更是不計其數。
軍隊數量更是高達三十萬。
除了剛立國那兩年北伐,這是最勞師動眾的一次。
要知道,三十萬大軍背後,是數倍於此的役夫。
足見大明此次投入了多大的資源。
消息傳到遼東,納哈出驚懼不已。
大明如此勞師動眾,定然是抱著畢其功於一役的打算。
自己手裡隻有二十萬人,在兵力上就不占優勢。
且漢人擅長攻城略地,他手下的北元軍隊更適合野戰。
而遼東戰場,恰恰是攻防戰,北元騎兵無法發揮其戰鬥力。
從任何方麵來說,他都沒有優勢。
沒辦法的情況下,他隻能一邊加固城防,一邊向元惠宗求助。
元惠宗自然知道遼東的重要性,一邊安撫納哈出,一邊派出五萬軍隊支援。
並且還給高麗王下了一道命令,允諾許多好處,讓其出兵協助納哈出。
然而此時的高麗形勢,已經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
經過大明使節團的遊說,高麗的文管集團和讀書人,已經徹底倒向大明。
李成桂這個野心家,也順勢倒向了大明。
若非高麗王有北元支持,早就鎮壓不住國內局勢了。
但隨著大明出兵三十萬,征討遼東的消息傳來,局勢再次發生變化。
這三十萬人是來打遼東的,又何嘗不是來給予他們支持的?
高麗的讀書人和文管集團,腰杆子頓時就挺直了,說話也敢大聲了。
甚至在朝堂上,已經有人指著高麗王的鼻子噴了。
高麗王非常憤怒,可他更知道自己什麼都不能做。
三十萬大軍,那可是三十萬人啊。
統兵的將領無一不是戰功赫赫的大將。
他知道大明定然會很重視這一戰,可沒想到竟然重視到這種程度。
眼看著納哈出就要完了,這時候要是還強硬,恐怕大明不介意順手打他一下。
不,大明都不需要動手。
等打敗納哈出,應天皇宮一道詔令,就能讓他失去一切。
所以他必須要忍。
但若問他是否後悔……他確實後悔了。
大明派遣使節團過來的時候,就應該禁止這些人上岸。
並借用納哈出的力量,將李成桂和文官集團徹底清洗一遍。
如果當初他能狠得下心,哪還用像今天這般受製於人。
然後以高麗和納哈出的力量,就不信守不住遼東。
越想他就越氣,越氣他就越是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