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多少人高呼吾皇萬歲,天佑大明。
因為遷都引起的一點點人心動蕩,也徹底平息。
本來因為大明連年征戰,內部頻繁改革,而有所異動的各異族部落,也紛紛消停了下來。
大明依然是那個大明,威勢更勝從前。
唯一能對他造成威脅的北元都被摁著頭打,其他勢力就更不是對手了。
要說高興的還有一個人,徐達。
徐允恭這一戰可一直衝鋒在前,立下了很多功勞。
關鍵是,他發現了北元王廷所在,是頭功。
僅憑這一份功勞,就足夠讓他在軍中站穩腳跟了。
有句話說的好,前半生看父敬子,後半生看子敬父。
現在徐達正處在兩者之間,是一個非常敏感的時期。
能不能繼續獲得尊敬,就看徐允恭的表現了。
而徐允恭交上的答卷相當完美。
以後徐達也能拍著胸脯驕傲的說一句:徐允恭,我兒子。
朱元璋很快就擬定了對主要功臣的封賞。
藍玉晉封護軍、梁國公,王弼爵位不變,勳位從第四等的庶長晉為第三等的都尉。
其他將領也各有賞賜。
至於徐允恭的封賞,不外乎就是升官賞賜財物。
勳爵之類的就不用想了,作為嫡長子他隻能等待繼承老父親的爵位。
關鍵是,一門雙爵乃至多爵,一般隻存在於開國那一批人。
後來的享國者再想實現這個目標就非常難了。
這隻是關於高級將領和大功之人的封賞,下麵一般將士們的封賞,還要等詳細的戰報送過來。
由五軍都督府會同兵部、禮部共同擬定。
朱元璋很懂得拿捏時機,一邊命人召回藍玉大軍,一邊啟程前往洛陽。
他要在洛陽,為凱旋大軍舉辦一場盛大的歡迎儀式,以此來為遷都造勢。
同時也讓當地人感受一下,什麼叫大明天威,什麼叫國運昌隆。
這種方法是非常管用的,能迅速穩定人心,有效的避免許多小麻煩。
七月初一,是欽天監選定的黃道吉日,宜出行、遷居。
朱元璋在這一天,率領文武百官,從應天港口登船前往洛陽。
隨行的船隊綿延四十餘裡,可見規模之龐大。
登上龍舟,看著港口站的密密麻麻的百姓,朱元璋也是感慨萬千。
“咱在至正十六年進入應天,眨眼就三十二年過去了。”
馬皇後也感慨的道:“是啊,那年你才二十九正值壯年,今年已經六十一了。”
“一輩子就這樣過去了。”
朱元璋說道:“咱的半輩子都在應天度過,若不是為了大明的長治久安,真不願意離開啊。”
群臣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安慰他才好。
其實他們又何嘗不是如此。
應天是大明的龍興之地,也是他們這群人的起家之地啊。
他們的半輩子,也同樣是在這裡度過的。
之前還不覺得什麼,這真要走了才發覺,是如此的難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