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集團也同樣是支持的。
很多人以為文官對內強硬,對外軟弱卑躬屈膝。
事實上這是誤解,儒家是最反對這種政策的。
不少大儒都曾公開抨擊過這種情況。
遇到中原王朝強勢,皇帝又比較務實的時期,外國使節就幾乎沒什麼特權。
如果皇帝比較好大喜功,那就沒辦法了。
比如楊廣,為了炫耀隋朝強盛,竟然要在迎接外國使節的道路兩旁掛滿絲綢。
遇到中原王朝虛弱的時候,比如宋朝……那是沒辦法。
即便是宋朝,也不缺乏強硬的文臣武將。
反過來說,為何中原王朝對待外國使節的差異如此巨大呢?
答案很簡單,缺少相關的規章製度。
無法可依的情況,一切隻能按照上麵的意思來。
上麵不說話,下麵的官吏又怎麼敢得罪使節?
現在朱雄英改變了這種情況,直接製定了完善的律法。
以後接待外國使節,完全照章辦事就行了。
這種情況,反而是文官集團最樂於見到的。
這還不算完,這套法律還對賞賜、國禮交換等做出了規定。
賞賜是給正兒八經的藩屬國的,全憑皇帝喜好。
但一般不能超過藩屬國進獻貢品價值的三成。
畢竟是賞賜給小弟的,不能落了大哥的麵子,多給一點也能理解。
國禮交換是給非藩屬國準備的,必須等價還禮。
也就是說,彆人送一文錢的禮,大明就對等還一文錢,不能多也不能少。
對於這個規定,文官集團更是舉雙手雙腳讚同。
大明暫時還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但之前的朝代可出現過太多了,其中尤以漢武帝時期為最。
彆管是什麼人,隻要自稱是某某勢力的使節,帶著一些禮物過來聲稱要朝覲天子。
隻要再說幾句好聽話,馬上就能獲得幾十上百倍的賞賜。
很多勢力都將這種事情當做了生意,變著花樣的來朝覲。
他們心裡真的敬仰天子嗎?
恐怕恰恰相反,這麼好騙的大傻子,怎麼就不多幾個呢。
官僚集團難道真的不知道這種情況嗎?
難道他們就真的願意陪著皇帝當冤大頭嗎?
答案是否定的。
誰都不想當傻子,隻是沒人敢戳穿罷了。
現在朱雄英自己主動將此事擺到台麵上,官僚集團自然很樂於見成的。
也因為這件事情,他再次獲得了滿朝文武的認可,個人威望也有了明顯提高。
這其中自然有陳景恪的功勞,準確說這套規章製度,就是在他的提議下才起草的。
“中原王朝向來以天朝上國自居,從未想過與他國平等相交,所有國家都是藩屬國。”
“所以也就無所謂外交製度,在這一塊完全就是空白。”
“但以後大明將要麵對更加廣闊的世界,要接觸更多的國家。”
“我們必須學會與他國平等論交,否則就是自絕於世界列國。”
“這就需要一套完整的外交製度,既可以保證大明的利益,又可以與他國正常相處。”
“我們大明的官吏與外國接觸時,也有了律法章程可以依靠,處理外交事務就能更加從容。”
朱雄英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當即就決定,自己上任後的第一把火就從這裡燒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