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將他拉出來遛了一圈,發現他就是個騾子。
“而且現在他們內憂外患,無力兼顧西域……”
“僅憑察合台汗國,非晉王一合之敵。”
“就算戰事不順,規模最多也就是一場中等規模的戰役。”
此言一出,眾人就知道最終結果了。
不過有些流程還是要走的,陳景恪繼續說道:
“其實諸位不用擔心,收複西域至少也要等到兩年後去了。”
接著他解釋道:“根據秦王的情報,帖木兒剛剛才結束了和欽察汗國的五年戰爭,實力消耗巨大。”
“與秦王一戰又損兵折將,這次平息內部動蕩,對國力也是極大的消耗。”
“他最少要用兩年時間恢複實力,才能發動下一場戰爭。”
為啥帖木兒兩年就能恢複實力,發動下一場戰爭。
國力更占優勢的大明,卻要用五年來休養生息呢?
原因很簡單,帖木兒對臣民是單方麵掠奪,內部建設基本等於零。
收集資源發動戰爭。
大明不一樣,要搞內部建設,要搞吏治,要改善民生……
就算發動戰爭,也要儘可能的減少對百姓的影響。
所以,大明才需要更長的時間恢複元氣。
但這並不意味著,大明就隻能這麼做。
如果情況逼到那個地步了,大明一樣可以搞竭澤而漁式的經濟政策。
然後全年無休的打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五十年。
隻不過,目前沒必要這麼做而已。
陳景恪繼續說道:“我推測,帖木兒和欽察汗國的戰爭,會在兩年後開啟。”
“到那時我們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也結束了,正好出兵收複西域。”
兩年後?
聽到這個時間,耿光等人的表情立即變得輕鬆起來。
反倒是朱雄英很是不滿的道:“為何要兩年後?現在帖木兒陷入內亂,也無力兼顧西域。”
“現在出兵將西域打下來,等兩年後他和欽察汗國交戰,我們還能漁翁得利。”
朱元璋搖搖頭說道:“不成不成,現在將西域打下來,帖木兒就會麵臨你二叔三叔兩麵夾擊。”
“他又不傻,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和硬著頭皮和欽察汗國開戰。”
“所以,我們必須要為他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
徐達點點頭,說道:“陛下所言甚是,我們必須要讓帖木兒相信,他的後方是安全的……”
“為了儘快搜刮資源,帖木兒很可能會加大對察合台汗國資源的掠奪。”
“這必然會削弱察合台的實力,我們出兵會更容易獲勝。”
“而且過度壓榨,也會引起百姓的不滿。”
“等我們出兵的時候,很可能隻需要一兩場勝利,就會出現百姓喜迎王師的局麵。”
還是那句話,此時的百姓沒有什麼族群概念。
大明統治他們,還是察合台大汗統治他們,對他們來說都行。
誰對他們好,他們就跟著誰。
帖木兒要吸察合台汗國的血,察合台大汗隻能拚命壓榨百姓。
西域百姓活不下去,自然會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如果真出現這種局麵,大明後續治理西域就要簡單許多。
這個道理並不複雜,朱雄英自然也懂,隻能失望的收回了立即出兵的念頭。
這時,陳景恪再次開口道:“不過……雖然現在不適合動西域,卻是動天竺的絕佳時機。”
朱雄英眼睛一亮,追問道:“快說說,為何適合動天竺?”
其他人也都向他看來,不是正在說安西和西域嗎,怎麼突然就扯到天竺去了?
徐達則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陳景恪解釋道:“經過三年的準備,燕王府的實力已經很強,有能力發動這場戰爭。”
“燕王世子學有所成,也足以去主持大局了。”
“還有道衍大師輔佐,收拾天竺不在話下。”
“帖木兒得知我們在攻打天竺,就會更加放心的和欽察汗國開戰……”
耿光質疑道:“燕王府的實力我不懷疑,但天竺亦是大國,恐怕不好打吧。”
“而且我們是外來之人,他們的百姓會接受我們的統治嗎?”
陳景恪笑道:“如果是彆的國家確實不好打,但天竺例外……”
這個國家的戰鬥力不提也罷,華夏對他們的戰績,堪稱戰史奇跡。
古有一人滅他們一國,今有四名戰士擊敗他們兩個精銳營。
並且還留下了一句名言: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
聽聽這話說的,不知道的還以為我們人數占優勢呢。
而且天竺采用的是種姓製度……
“他們的統治階層婆羅門、刹帝利,全都是外來的雅利安人。”
“就連第三等吠舍,也就是平民,都是雅利安人。”
“占人口大多數的本地土著,隻能作為底層也就是第四等的首陀羅……”
“隻能從事伺候人的低賤行業。”
“在首陀羅之下,還有個第五等,屬於賤民級彆,連當奴隸的資格都沒有……”
“燕王府擊敗他們之後,暫時不要大刀闊斧的改革,先用種姓製度穩定政權。”
擊敗他們之後繼續使用種姓製度,明人自然是高種姓。
在製度不變的情況下,基層的百姓是不會在乎誰當國王的。
維持舊製度,更有利於燕國的統治。
等時機成熟再進行改革,徹底廢除天竺文化,廢除種姓製之類的。
至於為什麼不留著種姓製度……
陳景恪的目的是推廣華夏文化,不把天竺文化廢除,過個幾十上百年燕王府就會被對方給同化。
到那個時候樂子就大了。
況且,種姓製度絕不是什麼好東西,不把它廢了,萬一傳入大明也很麻煩。
“我以為,燕王府可以在三到五年內拿下天竺全境,並建立穩固的統治。”
“到時候晉王也已經拿下西域,秦王在安西也有了足夠的實力……”
“大明可以從三個方向同時發力,拿下整個安西。”
“到那時,大明將再也不用擔心來自陸地上的敵人了。”
聽完這個計劃,耿光等人麵麵相覷。
他們又不蠢,到了這會兒豈能不明白,朝廷對西域早就有了全盤計劃。
秦王去安西也不是流放,而是為了實現整個戰略下的一步棋。
而且眼看著這步棋又走對了。
就算他們不懂軍事,也知道朱樉在安西立足的戰略意義。
再拿下天竺,真就三方包夾,帖木兒插翅難飛。
這計劃一看就是出自陳伴讀之手啊。
如羚羊掛角,不到答案揭曉的那一天,外人根本就看不出來。
朱雄英興奮的道:“好,這個計劃實在太好了,馬上給四叔下旨,讓他出兵天竺。”
朱元璋也不禁頷首,從這個角度來說,現在確實是打天竺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