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最新網址:/b蘇祿國實質上就是個部落聯盟,他們沒有統一的語言、法律、行政機構、軍事機構等等。
純粹是因為大家都信奉伊教,就聯合在一起對外聲稱建國了。
實際上,內部依然是各過各的。
其中實力最強的三家分彆為東王、西王、峒王,國家大部分權力也都掌握在這三家手中。
軍國大事往往要三家共同商議。
部落之間起了矛盾,也是找三家調解。
蘇祿群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南洋的重要交通樞紐之一,商業非常的發達。
漢人最喜歡在這種地方聚居,靠著手工業、經商等手段,迅速發展致富。
這種情況,自然引起了土人的嫉妒。
說起來,蘇祿三王對大明相當恭謹,一直在化解雙方的矛盾。
然而有些東西是堵不住的。
更何況,漢人普遍信奉媽祖,而土人多信奉伊教或者本土的巫蠱教。
信仰上的不同,導致生活習慣存在巨大的差異。
比如漢人對食物基本沒有什麼忌諱,隻要能吃的基本都吃。
而伊教不吃豬肉。
因為豬肉的問題,雙方經常發生矛盾。
凡此種種,讓雙方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根本就不是幾句話就能化解的。
於是在動蕩來臨的時候,即便有三王彈壓,底下的中小型部落依然行動起來。
當蘇祿三王得到消息的時候,臉上一片死灰。
然後他們不約而同的采取了行動。
先是下令,在自己的部落直屬區域內,為漢人提供庇護。
然後派出三批使者,一批前往淡馬錫島、一批前往楚國,另一批直接去了洛陽。
做完這些,他們又讓一部分家族成員,帶著大批錢財貨物遠去西洋做貿易。
“如果我們能渡過此劫,你們再回來,就當出去跑了一次商。”
“如果……你們就找個地方隱姓埋名好好過日子吧。”
那些成員自然知道原因,也沒敢廢話,立即駕船出海。
一路順利通過麻六甲海峽,駛入了廣闊的遠洋。
隻是還沒等他們鬆口氣,海麵上就出現了密密麻麻的戰艦。
……
蘇祿國大亂,正中朱楨下懷。
至於三王的使者……什麼使者,本王沒有見到。
事發半個月後,他集結全國兵力,以保護漢人的名義進入了蘇祿國。
他沒有去理會那些小村鎮,而是兵分六路直接攻打蘇祿國的六大主城。
說是主城,實際上就是比較大的寨子,連圍牆都沒有。
根本就無法對楚軍造成任何阻礙。
當楚軍殺來的時候,那些土人竟然沒有逃跑。
或許是屠殺漢人百姓,讓他們產生了不該有的自信,竟然集結起來試圖正麵抵抗。
一方武裝到牙齒,一方鞋子都沒有幾雙,結果毫無意外。
土人一觸而潰,隻恨爹娘少生了兩條腿。
前方逃跑的潰兵,衝擊後方本就不整齊的軍陣,然後就是全軍大亂。
朱楨用望遠鏡看著四處奔逃的土人,戲謔的道:
“這些人,個頭低矮、皮膚黢黑,跑起來真像猴子啊。”
隻不過土人也隻是像猴子,身手遠沒有猴子那麼敏捷。
被楚軍追上去一頓亂砍,不一會兒就留下了一地屍體。
楚軍一路追進城池,逢人便殺見人便砍,跪地求饒的照殺不誤。
真正貫徹了朱楨的話,雞犬不留。
蘇祿三王得知楚王來襲,情知大事不妙。
不過他們也不是坐以待斃的性格,集結部落的力量準備抵抗。
然而,他們依為屏障的軍隊,在楚軍麵前不堪一擊。
很快他們的城池、王宮淪陷,他們自己成了刀下亡魂。
攻破幾大主城之後,朱楨再次下令,以千戶為單位進攻所有土人聚集之處。
“把這些黑猴子全都攆進深山老林裡去,那才是他們該待的地方。”
楚國的這些軍隊,是朱楨耗費數年心血打造而成。
每一個人手上都沾有土人的血,山林作戰經驗豐富。
自由攻擊的命令下達,對他們來說反而是放了開手腳。
各自施展本領,對整個蘇祿群島進行了地毯式清理。
殘餘的漢人百姓,從各個角落出來,激動的歡迎王師。
很多人主動為軍隊帶路,去攻擊土人的重要目標,為自己的家人報仇。
不少勇敢的,隨手撿起一樣趁手的家夥,跟在軍隊後麵就朝土人殺去。
有了本地漢人的引導,楚軍的行動更加順利。
很快蘇祿群島上,就再也見不到五百人以上的土人部落了。
有土人試圖駕船逃走,隻是很快他們就發現,四麵八方都是大明南洋水師的戰艦。
朱楨自然不敢擅自行動,在出兵之前就已經和郭英、傅安溝通好了。
都是千年的狐狸,自然一眼就看出了他的打算。
不過兩人都沒有反對此事。
朱楨平日裡對他們很是尊重,這個麵子必須要給。
為了確保蘇祿島上的事情不傳出去,郭英還借著拉練的名義,派出一支艦隊幫他封鎖蘇祿群島。
——
時間不知不覺就來到了三個月後,南洋的動亂基本接近了尾聲。
淡馬錫、楚國等大明控製的區域,聚集了十餘萬難民。
他們都是僥幸逃過一劫,然後通過種種方式逃過來的。
雖然朝廷暫時沒有出兵,可傅安等人還是儘力的接收了這些難民,為他們提供了食物和住宿。
並且趁此機會告訴大家,朝廷不是不想幫助大家,是事發突然來不及做出反應。
從南洋到洛陽,一來一回要幾個月時間……
然後還鄭重的做出承諾,朝廷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子民,必然會給大家討回一個公道。
不論難民們信不信這話,此情此景難免也深受感觸。
這些對大明向來沒有多少認同感的南洋漢人,終於找到了一點對國家和族群的認同感。
看著情緒漸漸穩定下來的難民,傅安也鬆了口氣。
然後說道:“算算時間也差不多了,武定侯那邊可有消息傳來?”
南洋水師大營,郭英拿起拿出皇帝和五軍都督府出具的調兵公文,在日期那一欄填上了六月二十二這個日子。
甚至還有心情還對比了一下上麵的字跡,發現沒有什麼問題,才滿意的點點頭。
然後他臉色一凝,下令擂鼓聚將。
事實上,朝廷早在數年前就開始布局南洋計劃。
且已經預感到今年會發生大變故,又怎麼可能會不提前給郭英授權。
他所謂的要請示,有兩個目的。
其一,自然是合理的拖延出兵時間。
其二,是為了演戲,以此證明朝廷事先不知道此事。
整個南洋,知道這個計劃的不超過五指之數。
至少這個計劃,是不能寫在史書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