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硬?那我就多抽你幾個嘴巴子。
看到底是你嘴硬,還是我的巴掌抽的響亮。
然而朱不同,作為大明塞王,未來的晉國國主,他必須要考慮政治因素。
用一場硬仗,瓦解蒙古人最後的驕傲,為後續的治理打下基礎。
此時的犧牲,是為了後續少犧牲。
不論是對大明,還是對蒙古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且,明年他就要經略西域,在此之前必須解決河西的安全隱患。
到時候他攜擊敗斡亦剌的威勢去西域,遇到的抵抗也會小的多。
總之,經過思考之後,他決定把襲擾戰變成總決戰。
雖然很多部下,在心理上無法接受他的理由。
但他有足夠的威望,彈壓住所有不同聲音。
先是派遣張溫等人,率領偏師清掃斡亦剌外圍部落。
逼迫斡亦剌之主烏格齊與他決戰。
烏格齊一開始並沒有多想,隻以為明軍是靜極思動,想占點便宜。
所以他並沒有直接通知部族遷徙躲避,而是一邊組織軍隊抵抗,一邊派人去找朱交涉。
然而,很快他就意識到情況不對。
明軍不是打秋風,而是有更大的謀劃。
這一下他有些著急了,他是不願意在此時和大明決戰的。
無他,就算自己贏了也是慘勝。
慘勝就意味,戰略上的全麵失敗。
因為大明國力更強,就算朱手裡的十萬人死光了,也能再輕鬆拉起十萬人的大軍。
而且還是精銳。
而他的部下,死一個就少一個。
更何況,他也沒有把握在正麵擊敗朱。
他對那位晉王可是太了解了,兩人數次交手他都落於下風。
隻是可惜,事情由不得他。
這些年雙方打過無數次交道,他了解朱,朱更了解他。
就連斡亦剌部的王帳所在,都掌握的一清二楚。
外圍大軍精準掃蕩,主力直奔斡亦剌王帳而去。
此時再想通知所有部族一起遷走避其鋒芒,已經來不及了。
烏格齊就隻剩下一個選擇,打。
當然,他也可以丟棄外圍部落,帶領本部遷走。
可這麼做的後果就是,他將會威嚴掃地,以後不會再有彆的部落真心投靠他。
他這輩子都彆想再扛起蒙古大旗。
而且他和韃靼部的恩克汗是盟友。
嗯……也速迭兒在朱棣的接連打擊下,心力憔悴而死。
他的兒子恩克繼承了汗位。
此時的北元和斡亦剌,屬於唇亡齒寒,所以雙方結成了盟友。
如果烏格齊拋棄外圍,率領本部逃走,恩克汗也會受到牽連。
要知道,忽必烈的後裔一直在想辦法奪回汗位。
其中尤以額勒伯克實力最強,時刻覬覦汗位。
隻是忌憚烏格齊在側,不敢起兵而已。
如果烏格齊不戰而逃,他必然會起兵奪回屬於他們那一係的汗位。
到時候北元就徹底完了。
不……連鎖反應之下,蒙古將徹底失去複興的可能。
所以,他必須迎戰,且必須戰而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