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無題_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_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448章 無題(1 / 2)

b最新網址:/b朝廷在承天門前召集文武百官,接著就是神機營出京,這麼大的動靜是瞞不住人的。

一時間各種謠言四起。

什麼又要打仗了,什麼有地方造反了,還有人將其和朱標生病聯係在一起……

不過還好,大明這些年始終戰爭不斷,百姓對於打仗並不畏懼。

主要是一直打勝仗,大家對朝廷充滿信心。

很快就有具體的消息傳來,神機營是去救災的。

???

所有人都一腦門問號,這是誰編造的謊言,也太不靠譜了。

然而緊接著,衙門就派人上街宣傳。

太上皇和太子殿下心懷百姓,不忍東南百姓受災,特派神機營前往抗險救民。

百姓無需驚慌,也不要相信謠言。

這下眾人想不信都不行了。

然後就是震驚,各種震驚。

再然後……大家就分成了兩派。

一派是以基層百姓為主,自然是非常高興,生活在大明實在是我們的福氣。

一派以官吏、讀書人、商人等為主。

派軍隊救災?太上皇糊塗啊。

軍隊這麼危險的東西,怎麼能輕易出動。

匪過如梳,兵過如篦。

太上皇也是戰亂年代走出來的,難道就不懂這個道理?

大明的軍紀確實比較嚴明,很少發生這樣的事情。

可讓他們去救災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啊。

然後兩派還因此吵了起來。

支持者認為反對派肉食者鄙,好日子過的太多忘記百姓死活了。

你們能想到的東西,太上皇和太子就想不到?

他們不比你們聰明?

你們就是高高在上,不把下麵的人當人。

反對派自然也不甘示弱,你們這些人目光短淺,知道什麼?

百姓受災很苦我們自然知道,可我們更知道軍隊的危險性。

曆朝曆代都不敢用軍隊賑災,是他們不願意嗎?

是不敢。

太上皇是英明神武,可他在宮裡,哪能及時了解東南情況?

等那邊出事兒了再去解決,就晚了。

反正大家各執一詞,誰都說服不了誰。

就在第三天,大明周報的加刊出版。

這一期的內容非常少,頁數比往期少了四分之一還多。

內容也全是抗險救災方麵的。

第一篇自然就是朱元璋的。

從自己的切身經曆講起,當年多慘,家人幾乎死絕。

到後來加入義軍,一步步得天下。

現在自己當了皇帝,卻不能忘本。

一直在竭儘全力減輕百姓負擔。

他知道百姓有多苦,更知道麵對災禍百姓是多麼脆弱。

東南禍起他憂心如焚,決定派出軍隊去抗險救民。

他相信大明的軍隊不同於前朝。

大明的軍隊也是窮苦人出身,是能理解他的決心,能承擔起這個責任的。

對於這篇文章,反對派依然嗤之以鼻。

太天真了。

不過也確實讓一批人改變了想法。

不論這麼做會不會造成惡果,至少太上皇心懷萬民是真的。

否則不會這麼做的。

一時間,許多人開始歌功頌德。

至於本就支持朝廷的底層百姓,更是山呼萬歲,太上皇德被天下。

第二篇是太子的文章,他直接給大家上了一課。

從頭講了軍隊的起源。

不過不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才有了稅收和軍隊,本就是陳景恪的一種話術。

並不一定就是真實曆史。

後來閱曆廣了,他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遠古時期人類茹毛飲血,麵對種種危險,就分化出了一批人充當護衛,給族群提供武力保護。

同時也是應急小分隊,遇到災難了他們去救援也是本分。

這批人後來就擁有了一個身份,軍人。

隻不過後來部落與部落的廝殺逐漸頻繁,軍隊就專職戰爭了,救援屬性逐漸被放棄。

現在大明派軍隊賑災是返本歸元。

不過這篇文章是建立在推測之上的,沒有什麼實質性證據,並未獲得大家的認同。

隻不過因為朱雄英太子的身份,也沒多少人敢抨擊就是了。

大家選擇了無視。

不過也確實有一部分人受到影響,認為很可能就是如此。

尤其是以方孝孺為首的唯物學派,認為這個推理非常符合曆史發展規律。

不過他們的最終目的,不是支持朝廷的決策,而是試圖以此證明太子是支持唯物學的。

對於這種情況,朱雄英非常鬱悶,嘴裡罵罵咧咧,那些人沒見識古板什麼什麼的。

陳景恪心下莞爾。

不過不管怎麼說,他這篇文章的發表,還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至少告訴了世人,軍隊要具備守護萬民的屬性。

而且他還是以太子的身份來表明這個態度的。

對未來的決策製定,以及軍隊的發展,都具有指導意義。

第三篇文章就是出自陳景恪之手,主要闡述了這麼做的意義。

雖然有危險,可一旦成功將能惠及萬世。

與收獲相比,這點險是值得冒的。

這篇文章就成了交戰的焦點,大家圍繞值不值得冒險展開了討論。

反對派認為不值得,且不論能不能成功,就算太上皇靠著威信做成了,以後的君主能壓得住軍方?

早晚有一天還是要出問題。

所以,軍隊隻管打仗的好,救災救民那是文官係統的事情。

支持派則認為,大明要勇於嘗試,一旦這條路走通了,且形成了規矩並深入人心。

以後隻需要按照慣性走就可以了。

永遠不要小瞧慣性對政治的影響力。

雙方各執一詞,誰都說服不了誰。

總體來說,保守派還是占據上風的。

然而麵對這種爭執,陳景恪卻非常高興。

“理越辯越明,通過這種討論,能讓更多人了解朝廷的深意。”

“以前官吏、讀書人、商人等有群體,普遍反對此事。”

“現在他們中有很大一部分改變了觀點,認為朝廷敢於嘗試是值得鼓勵的。”

——

但要說影響力最大,對思想界意義最深遠的文章,當屬第四篇。

這篇文章是解縉和方孝孺聯合署名發表。

在未來被賦予了無數的意義。

文章先分析了明軍創建過程。



最新小说: 小鳳凰他又在找爹 談個宇智波小男友 回春朝:這該死的婦道守不住了 小鮫人被暴君聽見心聲了 民國元老古應芬 都重生了,誰還做演員? 穿成惡毒後娘,我趕海養活三個崽 帶閨蜜在霸總虐戀中擺爛吃瓜 我的透視超給力 開局大帝之上,閣下要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