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東非的工業實力很差,所以沒有生產這種機械的能力,當然,絕大多數國家也是如此,這就是農業國的悲哀。”
這一點恩斯特並不認同,恩斯特就知道這個時代有個農業國過的相當不錯,那就是阿根廷,不過東非和阿根廷所走的路線不同,阿根廷移民速度相當慢,現在才二百萬左右規模,要知道阿根廷的耕地麵積可不小,所以阿根廷才是真正的地廣人稀,就阿根廷這個人口規模,比利時對於阿根廷來說都算是強國。
凱德接著說道:“所以伱們要好好學習,未來為東非製造自己的拖拉機,讓這種昂貴且笨重的家夥能夠便宜和小型化,未來為東非做貢獻。”
“啊!凱德叔叔,不討論學習,我們還是好朋友。”
怨不得第二中學的學生抱怨,東非雖說不歧視實科中學,但是不得不承認,實科中學的生源很差,大部分都是文理中學挑剩下的。
姆貝亞市第一中學就是文理中學,在中考時,第一中學的錄取的最後一名,也比第二中學要高。
雙方的差距還體現在高考錄取率上,實科中學也可以參加高考,但是錄取名額隻有的十分之一左右。
當然,東非高考並不是唯一出路,東非還有一種舉薦式考試,由各個學校推薦優異學生參加特殊考試,但是說到底還是看成績說話,有些像前世的各種競賽。
所以第二中學的學生可以肯定在小學時代一定是中遊水準,到了中學時代,配合東非的教育水平,學習能力好的是少數。
至於為什麼是中遊水準,那是因為還有第三中學墊底,第三中學和第二中學一樣是實科中學,但是師資力量遠不如第二中學,更無法和第一中學比較,這一點,如果把實科中學簡單理解成前世的中專就好理解了,不過恩斯特前世是高中數量多於中專,而在東非則是實科中學數量多於文理中學。
不過即便是文理中學,想上大學也不容易,東非大學數量極其少,和東非中學數量相當不匹配,畢竟東非中學已經納入義務製教育範疇,也就是說東非的學生都有機會且有義務上中學,而大學則不是這樣。
不過這一點恩斯特完全不擔心,中學水平足夠東非的學生畢業後獨闖天下了,畢竟這個時代中學學曆就算高學曆人才。
第(2/3)頁
第(3/3)頁
恩斯特甚至覺得再過幾年,東非過剩的中學學曆人數(相對於其他國家而言),很有可能外溢到德奧兩國,就像前世遠東帝國留學生外溢歐美國家一樣。
俗話說知識就是力量,尤其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蓬勃發展的德國,其對人才的需求也是相當旺盛的。
東非中學生如果參加德國工廠的招聘,那絕對相當有優勢,雖然東非因為普及中學教育導致整體教學質量非常差,但是上過中學的總比上過小學的就業形勢強的多。
隻不過在於學生畢業後,對就業的心理預期了,中學生在德國工廠內怎麼說也能混個管理層。
所以說東非的教育體係和全世界都是脫節的,可能歐美的高等教育水平遠超東非,小學教育東非也趕不上德奧兩國水準,但是中學教育東非完全可以以量取勝。
這樣做的後果也就是前期東非中學教育造成過剩,畢竟上升通道狹窄,能上大學的是極少數,可能中學畢業後和父輩從事一樣的工作,甚至進廠打螺絲的機會都沒有,隻能務農,因為東非隻是一個農業國。
同時東非前期要擔負巨大的教育支出,這也是恩斯特不著急把黑人打包送走的原因,恩斯特需要黑人替東非承擔起這部分成本。
好處則會在未來體現出來,首先就是未來東非整體國民素質一定會遠超其他國家,東非的中學生放在這個時代文盲遍地的遠東帝國,那絕對是高級人才,放在歐美也不差。
其次是未來東非的工業一定會爆發式增長,畢竟人才已經開始積累,而工業發展的同時,對學曆要求也大大提升,現在小學學曆就可以滿足時代需求,但是總有一天小學學曆會貶值。
恩斯特認為德意誌普及義務教育,使得德國發展如此耀眼,後來蘇聯走的也是這條道路,所以東非隻是在這些國家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更進一步。
(本章完)
/body/html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