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愉快!”
杜金點了點手上的英鎊,對這次交易相當滿意,而麥克斯要追求更高的利潤,所以從東非倒賣物資到開普敦,能賺更多錢也很愉快。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顯然英國商人沒有這個覺悟。
上次東非吞並德蘭士瓦共和國,就要從東非對德蘭士瓦共和國的邊境貿易開始說起。
吞並奧蘭治自由邦後的英國人自然也從逃到奧蘭治自由邦的原德蘭士瓦共和國布爾人那裡知道這個情報。
加上英國本來就對東非適應經濟製裁,自然而然的禁止本國商人做東非的生意。
但是在開普敦和東非,禁令就像一張白紙,東非和英國商人都選擇性看不見。
尤其是中央鐵路開通後,東非和開普敦的貿易量比幾年前翻了三倍多,東非的商品直接換成英鎊,作為東非國庫裡的一部分。
英鎊是相當穩定的硬通貨,雖然東英之間不能正常貿易,但是這些英鎊,東非有的是辦法花掉,換成自己想要的物資。
英國本土實際上沒有多少東非需要的資源,反而是英國的殖民地,很多原材料,東非需要進口,當然絕大部分原材料不是東非沒有,而是英國更有性價比。
就比如東非沿海城市從印度進口煤炭,鐵礦和木材等大宗商品,作為工業發展的原材料,反過來又通過桑給巴爾商人向印度傾銷鋼鐵等工業產品。
第(2/3)頁
第(3/3)頁
東非和印度的貿易額年年增長,英國對東非的製裁沒有起到一點作用,反而讓英國本土企業喪失了不少東非的訂單。
英國限製印度的工業發展,使得印度的經濟依賴於原材料的出口和英國的工業產品。
印度的經濟依賴於原材料出口,所以英國殖民地官員為了創收必不可免的多出口一些原材料,以前是沒有買家,而東非這個印度洋區域附近東非這個消費能力水平最高的國家出現後,二者自然“郎情妾意”勾搭在一起。
而東非憑借低廉的商品價格,向印度輸入工業品,這些官僚又轉手賣給印度富人群體,二者實現了完美閉環。
至於製裁法案,那是英國的製裁法案,和我大印度有什麼關係,印度女皇是維多利亞?那好吧!還是有關係的。
但是當白花花的鈔票流入印度官員的腰包後,他們就心安理得了,至於賣國,那是不存在的,畢竟英鎊上印的可是偉大的維多利亞女皇。
印度殖民地官員是典型的兩頭賺,東非進口印度礦石和資源的大頭流入資金流入他們的口袋,而向印度人販賣東非的工業品,又能從印度人手裡榨乾一筆財富。
而付出的代價無非就是印度人的血汗,而印度最不值錢的就是人命,所以這種好事上哪去找?
東非和德國,美國可以說是英國工業發展最大的敵人,前者靠著和英國殖民地貿易發展順風順水,後兩者靠著山寨產品偷英國的背身。
而英國人力成本又比較高昂,島國物價也比較高,其實英國物價並不算太高,但是明顯無法和大陸國家相比。
所以英國工業被後發工業國家超越是一股不可逆的潮流,還不如大力發展金融業,畢竟現在世界的商業渠道在英國手中。
東非之所以可以偷家印度還是吃了位置上的紅利,英國雖然是印度的宗主國,但是這改變不了,英國本土距離印度的距離是東非的兩倍左右,而距離印度最近的工業國家就是東非。
而印度又是英國殖民版圖中最大的一塊經濟實體,所以東非自然不可能對印度市場的存在視而不見,想儘辦法開發印度市場。
在交通優勢和成本優勢的雙層進攻之下,印度和東非的進出口貿易成為東非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有可能超過東非對遠東帝國的貿易量。
(本章完)
/body/html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