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法國著名化學家夏爾多內把硝化纖維素放入酒精和乙醚中,製成了細長而美麗的人造絲,並於1891年開始批量生產。
1891年,英國人克魯斯和貝文將纖維素用強堿和二硫化碳分解後,再利用旋箱在離心力作用下采用脫水紡絲的方法製成了黏膠人造絲。
這種既安全又便宜的人造纖維方法,很快流行起來,是應用最廣的生產人造纖維的方法。
從時間段上就可以看出來化學纖維起步最早不過八十年代,在九十年代開始飛躍式發展,新技術不斷湧現,而東非引入的銅氨絲技術就是九十年代的產物。
所以東非化學纖維事業發展起步不算晚,而新法蘭克福市化學纖維廠就是重要標誌之一。
引入該技術的還有布拉瓦約市,摩加迪沙市,內羅畢市和傑濟拉市等幾個紡織業重點城市。
新法蘭克福市的紡織業也比較發達,這裡是內陸棉花的重要集散地之一,而銅氨絲技術之所以和東非棉紡織業發達地區重合。
和其所需要的原材料有重要關係,銅氨絲的主要原材料是棉仔絨,即棉花種子外側的絨毛,通過特殊的工藝加工從棉仔絨裡提取得到的纖維就是銅氨絲。
所以銅氨纖維是一種再生纖維素纖維,它是將棉短絨等天然纖維素原料溶解在氫氧化銅或堿性銅鹽的濃氨溶液內,配成紡絲液,在凝固浴中銅氨纖維素分子化學物分解再生出纖維素,生成的水合纖維素經後加工即得到銅氨纖維。
而銅氨絲,顧名思義,其特性和“絲”更符合,銅氨纖維的截麵呈圓形,無皮芯結構,纖維可承受高度拉伸,製得的單絲較細。所以銅氨絲產品的麵料手感柔軟,光澤柔和,有真絲感。
第(2/3)頁
第(3/3)頁
除了棉仔絨以外,銅氨絲必不可少的就是銅氨溶液,而東非是重要的銅生產大國,氨生產也已經起步,所以兩者都不缺乏。
而新法蘭克福市就是在紡織產業和化工產業,兩者的基礎之上開始使用氨生產銅氨絲纖維。
“在德國專家的幫助下,我們廠已經徹底掌握了該項技術,目前已經可以規模化生產。”
隨後在技術人員和管理層的引導下,恩斯特全程參觀了銅氨絲的生產流程,中間一切順利,沒有出現什麼差錯,同時恩斯特親自體驗了一下成品的手感。
恩斯特點頭道:“質量是合格的,至少感覺和普通絲綢已經有些類似,看來你們確實是摸透了相關技術。”
廠長說道:“殿下,對於掌握該技術,除了德國人的幫助以外,主要還是我們自己人才上的優勢,他們隻用了幾天時間就全部掌握,想我這樣的大老粗就沒有現在大學生們腦子好使。”
具有高學曆和一定化學知識的東非大學生,和普通人相比自然優勢明顯,而且這是在德國人幫助之下,他們要是學不會那就糗大了。
因為這不是自己突破的新技術,實際上這些年東非肯定也培養過不少化學人才,但是想要出成果還需要一段時間。
畢竟東非也是和歐美國家學習為主,而歐美國家的化學纖維都才剛剛起步,東非能迅速跟進就已經達到恩斯特的心理預期了。
化工業絕對是本時代的新興產業之一,而德國是其中的佼佼者,這也為東非發展化工業提供了便利,也就是東非和德國關係密切,要是美國人和英國人掌握行業話語權,東非想要獲得相關技術,那就困難的多了。
當然,如果能從其他國家獲得一些新興技術,那對東非絕對是有利的,不過東非本身有著不少化學人才,隻要給出時間,東非未來肯定可以在該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body/html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