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cener_ip"bsyle="color:red;"../b/div此時的高務若尚不知前方有埋伏,他還在腦子裡盤算這一路抵達新鄭的速度夠不夠快,夠不夠他趕在新年之前回到家中。
新年對中國人來說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尤其是對於一個成年後已經很少能回老家過春節的人而言,倘若有機會趕上,那是一定要趕的。
高務若尚未成年時便因為自覺不是考進士的那塊料,寫信與自己的長兄高務實商量了一番,最後得到兄長的許可前往京師,混了個“國子監讀書”的恩蔭。
“國子監讀書”在大明朝往往並不應該看做一個動詞,而應該看做一個名詞。
洪武初期,根據來源不同,國子學的學生可以分為兩類,分彆是官生和民生。官生是由皇帝指派的,不僅包括各級官員的子弟,還包括土司子弟、海外留學生;而民生則是由地方官員保送的民間俊秀。
“太祖高皇帝初定國子為官生、民生二等,官生取自上裁,民生則由科貢。”
“洪武元年,生徒選入國子學者,品官子弟為官生,民間俊秀為民生。”
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朱元章下詔改國子學為國子監。此後,進入國子監學習的學生通稱監生,其中品官子弟稱為蔭監,蔭監又可分為官生和恩生。
在以前的製度中,因父兄的功勞而被授予官職,稱為任子之製。明初沿襲這個製度,規定一品至七品的文官,可以讓一個兒子承襲其俸祿。後來,請蔭的門檻提高,三品以上的京官才可以請蔭。
此外,皇帝有時特降恩旨,讓某些官員子弟進入國子監學習,不限官員品級,這些學生被稱為恩生。這個恩生製度是從建文元年開始出現的。
與出身於官宦之家的品官子弟不同,民生來自普通百姓家庭,又可分為貢監和舉監。舉監是指送入國子監補習的會試落第的舉人。貢監則是指貢生入監,貢監分為四類,分彆是歲貢、選貢、恩貢、納貢。太祖時期,貢監主要是指歲貢。
不過,這都和高務若無關,因為他入國子監走的是恩蔭,而之所以去國子監,本質上也就是拿個“文憑”——監生。
剛才其實已經說了,有明一代的國子監學生通稱“監生”,依其來源分為四類一是會試落榜的舉人,稱為“舉監”;二是地方官學生員選拔入監的,稱為“貢監”;三是一定級彆以上的官員及功臣後代,稱為“蔭監”;四是繳納錢物而買到的監生資格,稱為“例監”。
這四種監生的地位和對朝廷的重要性當然是不同的,舉監為貴,貢監次之。這兩類都會被看做有一定本事、一定前途的讀書人,因為他們學問底子都不錯,將來還是有機會高中進士的。
後兩種裡頭,蔭監為貴,例監為賤。兩者其實一般都會被認為沒什麼本事的家夥,讀書方麵基本沒什麼前途。至於為何蔭監還能“為貴”,那自然是因為這種人大抵會有個好爺爺、好爸爸,亦或者其他身居高位、卓有功績的家中長輩。
至於例監……您一個花錢買文憑的就不要考慮什麼“人皆敬之”的事了。畢竟大明朝的官場首先講考試成績,其次講門第出身,您老兩項都不沾邊,隻有滿身銅臭,那還說個什麼?
不過話雖如此,但其實隻要是個監生,理論上都是有機會做官的。隻不過前三類監生可以獲得做官機會時,可選的職務比較好。
按照規定,“京官六部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外官知州、推官、知縣,由進士選”。而“京官五府、六部首領官、通政司、太常光祿寺、詹事府屬官,由官蔭生選。”
監生前三類,就統稱為“官蔭生”。而例監就不同了,授職者僅得選州縣左貳及府首領官,若京職則光祿寺、上林苑或邊遠直省。
這樣一來,他們不僅被視為異途,而且後期由於例監人員越來越多,官職根本不夠分配,因此絕大多數一輩子也輪不到有缺官需要例監去補。
高務若作為新鄭高氏的一員,雖然隻是高務實的庶弟,但大明朝的情況擺在這兒,隻要高務實這位閣老哥哥願意,照樣能把他安排進五軍都督府或六部、通政司、太常寺、光祿寺、詹事府。
當然,一開始的時候官位一般隻能做到經曆、司務、典簿這一檔次,但自從高拱改革吏製之後,朝廷施行了考課法,這就意味著隻要在職務上連年考評優異,便能在規定的時間之後獲得升遷。
簡單點說,按照當前的規定,高務若還是可以花九年時間從九品做到六品的——六品就能做到六部主事一級。比方說“戶部河南清吏司主事”,那就可以審核指導河南一省財政,屬於實權崗位了。
當然,監生做官還是有上限的,比如像高務若這種,那就一輩子都做不到侍郎。因為六部尚書、侍郎這一類叫做“堂上官”,非進士不得為之。
因為上限過於明確,高務若也就失去了興趣,後來乾脆提出自己就不做官了,安心待在京華內部,也算是打理家業。其實打理家業反倒是這個時代被人普遍認可的一種人生選擇,比以監生身份選擇做官還受人尊敬一些。
多年來,高務若一直留在高務實身邊學習,已經做了好多年的見習秘書,高務實回京之後主導的三場戰役他都陪著參與過,西北平叛、伐元之戰、援朝抗倭三場仗一次都沒落下,現在說起來也可以算是“久經陣戰”,隻缺親自指揮了。
原本他以為這次回新鄭雖然是一次獨當一麵的機會,但也並不會有指揮作戰的可能。畢竟人家心學派就算玩陰謀,那也隻不過是想辦法暗害生父與嫡母,怎麼可能有仗打呢?
誰知道人算不如天算,他以為無仗可打,可是仗卻偏偏找上了他。
眼看著三裡外的一片樹林裡忽然跑出來一彪騎兵,高務若第一反應還以為是附近的官軍。這並不奇怪,畢竟湯陰縣這裡雖然還在黃河以北,但因為行政上屬於河南布政使司,一般已經被看做是“中原”地區,而現在的中原並不應該還存在大規模的馬賊之類勢力。
然而高務若還在詫異為何官軍騎兵在年關將近的這個時候還在野外活動時,他身邊的騎丁頭目已然瞧出不對勁,猛然抽槍在手,大喝道“有敵襲,保護七爺!”
這騎丁頭目一聲高喝之下,三十六騎已經立刻抽出兵器——不是馬刀,而是萬曆二式騎槍。他們的騎槍裡都是裝好了一發彈丸和相應火藥的,在短兵相接之前完全可以先打一輪齊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