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小冊子裡的內容,一部分是官員們根據經驗總結出來的,一部分則是高務實根據他在後世的了解添加的。
他前世畢竟是乾過基層乾部的,對蝗蟲問題雖然了解不深,但多少也有過一些認知。據研究表明,蝗蟲繁殖的條件主要有三個,首先要有大片荒地;其次,土地要留有空隙;最後就是植被覆蓋稀疏。
從這三個條件高務實可以看到,水位是否穩定是影響蝗蟲災害的關鍵的因素,水位的穩定就會出現大批的荒地促使蝗蟲產卵,引發蝗災。
所以,蝗災爆發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態環境的惡化,比如隨著古代社會的發展,黃淮海平原的生態環境漸漸萎縮。
隋唐以後,黃河中遊的峽穀被大量開墾,水土流失嚴重,直接影響到了黃河下遊的安全問題。至此我國北方地區的自然平衡被嚴重破壞,氣候災害頻繁。
到了北宋時期,黃淮海平原已經失去了過去經濟重心的地位,與此同時蝗災日益頻繁。蝗蟲治理技術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完善,百姓對於蝗蟲災害的認識也逐漸加深,在此基礎上創造出很多治理蝗蟲的技術。
根據總結,內閣在治理蝗災的小冊子上提供了以下建議,供各地官府、官員根據本地實際情況選用
其一,采取人工防治的方法,這種方法是最古老最普遍的方法。比如說,利用蝗蟲的激光性用火燒滅。《詩經》中曾經記載“夜中設火,火邊掘坑。”這是最古老的一種方法,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方法也漸漸完善,到了明清時期,本就成為了全國各地最主要治理蝗災的方法。此時既然要治蝗,內閣當然沿用並詳細進行指導。
其二,根據蝗蟲的進化過程,分階段地進行防治。比如說開溝陷殺蝗蟲的幼蟲蝗,這種昆蟲沒有經過羽化不能飛,於是便把它驅趕到水溝中,用土將它掩埋下去。內閣根據高務實的介紹,建議各地將五十人為一隊,一個人打鼓,其他的人緊隨其後用掃帚,鐵鍬等,將若蝗趕到溝中。
其三,用專門的器具進行撲打。這種方式比較單一,效果也比較有限,但是隨著不斷的發展,在原曆史上到了韃清時期形成了多種形式,主要有布圍式,用一塊一丈寬,12尺的粗布,兩頭各套一根插入土中的木杆,等到蝗蟲來的時候,迎麵將布落下就可以將蝗蟲困在布裡。如今,高務實將之提前公布施行,多少也能為滅蝗做點事。
其四,挖掘蝗蟲蟲卵。唐朝五代時期,人們認識到消滅蟲卵可以減少蝗蟲災害的發生,於是便把這項工作推廣實施開來。這種方法的主要內容是在田地裡尋找是否有像蜂巢一般的小孔,用土鍬挖起,查看是否有蝗蟲的卵,如果有的話便用大火燒去。
其五,農業防除法也是最主要的一種方法。這是一位陝西籍京官提供的法子,說他老家的人們會首先對糧食的種子進行特殊的處理,比如說將馬骨、附子、蠶糞等有微弱毒性的東西和種子共同攪拌,然後再進行耕種,這樣可以避免蝗蟲災害。
這個法子高務實完全不了解,因此在寫入冊子時強調各地要因地製宜,最好是有過使用這種方法的經驗。
除了以上這些之外,還有許多高務實也不清楚究竟有沒有用的法子,但都按照上麵這一條的辦法來“提供建議”,這其中還包括
如岔開蝗蟲易發的時間進行播種。有官員總結河南地區種植農作物的經驗,認為冬天的時候將稻穀種植,在地裡小暑時作物就成熟了,這樣就可以避免蝗蟲災害——這一條今年已經來不及了,隻是寫進冊子裡供後續參考。
如通過翻耕來消滅蝗災的。有官員認為,秋天的時候進行翻地可以把陽氣埋在土裡,這樣可以殺死蝗蟲的卵——其實後來徐光啟也這麼認為。當然,高務實認為問題不在於什麼“陽氣”,這法子應該是通過改變土壤溫度來提前殺死蟲卵。
又如種植蝗蟲不喜歡吃的農作物來避免蝗蟲,比如說黃豆、綠豆、黑豆、芝麻、棉花、蕎麥等。這一條隻能作為建議,因為主糧種植不可能隨意改變。
又如生物防治法。即利用自然界食物鏈的規律來抑製消滅害蟲,比如說保護那些以蝗蟲為食的益鳥,以及鼓勵飼養家雞、家鴨等。
此外還有一些“技術流”的,比如有一位湖北官員給高務實介紹了一種痘毒治蝗法。此人說湖北曾有一種方法,是在捕獲的蝗蟲身上刺孔點上痘漿,然後放出,這樣便會在蝗蟲中進行傳染。
高務實聽後既震驚又欣慰,這恐怕是新冠肺炎治理蝗蟲的先例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有時候真的宛如神跡。
還有官員介紹了一些通過化學方法來去除蝗蟲的法子。簡單來說就是利用礦物質和油性化合物,或者是毒煙來防除蝗蟲。
例如利用石灰和稻草灰來進行防治,即把草木灰和石灰碾壓成細末撒在糧食上麵,蝗蟲就不會啃食農作物了。
還有以油化物驅除蝗蟲。是用油和水混合在一起,撒在農作物的枝葉上,蝗蟲不會啃食這種沾上油的農作物。
又有熏煙驅除蝗蟲。這法子是用木杆、稻草杆等東西燃起濃煙,借助煙霧中的有害物驅除蝗蟲。
這一日文華召對——也就是禦前會議結束之後,高務實已經十分疲憊,正要與眾官員一道辭彆皇帝,卻不想皇帝卻把他留了下來。
“眾官且自去,元輔請住,朕還有事要與愛卿商議。”
高務實不明就裡,但也隻好微微欠身道“臣遵旨。”
——
感謝書友“雲覆月雨”的月票支持,謝謝!
p日本大戰之前的內容暫告一段落,接下來朝廷內部會有一兩章,然後轉入南疆劇情。
(本章完)
inf。i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