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輔弼(廿二)此事易爾_大明元輔_免费小说阅读网 
免费小说阅读网 > 玄幻魔法 > 大明元輔 > 第287章 輔弼(廿二)此事易爾

第287章 輔弼(廿二)此事易爾(1 / 2)

binf/b/div曹簠第一個搶先表態,就形成了一種態勢諸位,現在可是站隊表態的時候了……你們懂我意思吧?

“諸位”當然都是懂的,隻是恨自己反應太慢,沒能搶到頭籌。不過不要緊,隻要第一時間跟進,想必多多少少也會獲得一些元輔的認可,這可比什麼都重要。

眼見得諸將一個個下意識地挺起胸膛,高務實果然伸手製止,輕喝道“且慢!”

好些將領本來連嘴都已經張開了,現在隨著高務實這一喝,也隻能趕緊把話咽了回去,先聽聽元輔怎麼說。

高務實深吸一口氣,環顧眾人,眉頭微蹙,道“順義王這麼多年來效忠先皇、今上,數次派兵隨征,立下諸多功勞,此天下人有目共睹之。

我天朝奉孝崇忠,素以王道而治萬邦,非冥頑不靈者不討,非頑固不化者不征。三代聖王以來,德行於斯為盛!我朝既以此興,今日何故背之?

以本閣部觀之,順義王素信忠義,恭順自省,豈會因一地草場而自誤?更遑論其果若如此,實乃舍本逐末、因小失大,非智者所為也。”

高務實這一番話,算是徹底否定了李成梁提出的“滅土默特,抵定北疆”的設想,當然也同時否定了通過此舉為自己贏得所謂“代國公”爵位的提議。

他這番話站的立場很高,將這個設想打到了“忠孝”、“王道”的對立麵,以“德行”質問之,可見其是真的堅決反對。

如果高務實隻是一介腐儒,這話必然是要被諸將認定為酸腐的。然而問題在於,諸將都不是第一天認識高元輔,不是第一天和他打交道了。他們誰不知道高元輔做事從來都是站在極其現實的立場,做出最為現實的決定?

王道?王道值幾個錢?

君不見朝鮮王李昖事天朝如生父,而高元輔卻轉頭就讓朝鮮“誠心內附”、“再次請歸”、“三請內附”嗎?

現在看看朝鮮,總督、巡撫、總兵三大員齊設,數萬天兵坐鎮漢城、平壤,數萬女真分駐各地……甚至將來還要再設一個甲種軍“漢城第一軍”專鎮朝鮮!

嗬嗬,王道?王道這玩意兒,在高元輔心裡值幾個錢,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話說回來,剛才高元輔這番話裡最關鍵的顯然不是前頭那些話,而是最後那句“更遑論其果若如此,實乃舍本逐末、因小失大,非智者所為也。”

這話什麼意思?難道偌大個河套,竟然是“末”、是“小”?如果河套是末、是小,那什麼是本、是大?

眾將心中疑惑,各自猜測。有人心道莫非元輔想給順義王再升一格,從雙字王升為一字王?可是順義王不僅不是朱明宗室,甚至還是個蒙古人啊,這有先例嗎?

什麼叫一字王?以明朝為例,一字王就親王。有明一代的親王一般是以古國為名的王爵,例如齊王、秦王、趙王、燕王、魏王、韓王、楚王等。這些王爵大都是以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命名的,因為國號隻有一個字,所以俗稱一字王。

在明代,一字王的全稱為“某國國王”,如齊國國王、韓國國王、秦國國王等等。隻不過雖然叫某國國王,但其實現在都是沒有實際封地的,隻是掛名。

明朝的一字王都是親王級彆,一般而言,皇帝除了嫡長子繼承皇位以外,其他的皇子皆封親王。例如朱元璋第四子朱棣的爵位就是燕國國王,簡稱燕王。

至於二字王則都是郡王,親王的兒子除長子繼承親王爵以外,其他的兒子皆封郡王,是以郡縣的名字冠名的。

例如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楨獲封楚王,在他死後,他的嫡長子朱孟烷繼承了楚王爵位,其他的庶子、幼子封郡王,這些郡王都是以楚國當地的郡縣命名的,像是壽昌郡王、江夏郡王等等。

那麼以江夏郡王為例,一般都是簡稱為江夏王。由於封號是兩個字,所以俗稱二字王。

因此,有明一代的一字王都是親王,封號隻有一個字。二字王都是郡王,封號都是兩個字。不過話說回來,在唐朝以前的中國,一字王和二字王之間的關係還是比較混亂的。

在西晉之前,中國是沒有親王和郡王的區彆的。漢朝初年封了許多宗室為王,有的以國號為名,如齊王、楚王、魏王。而有的則以郡縣為名,如濟南王、臨淄王、長沙王。但無論用什麼方式命名,大家的級彆都是一樣的,都是王爵。

到了西晉時期,郡王這個爵位首次出現,不過當時對於親王、郡王的命名並沒有明確的規定。西晉的親王也可以是兩個字,例如東海王司馬越、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汝南王司馬亮,這幾個王雖然都是以郡縣為名,但也是親王。

唐朝建立後,唐朝朝廷正式區分親王和郡王,明確了親王的封號為古國名,用一個字;郡王的封號為郡縣名稱,用兩個字。

到了明朝,皇族宗室的爵位製度基本完善,親王就是“某國國王”,郡王則是“某郡郡王”。

在唐、宋、明三朝,除了極特殊情況以外,親王基本上隻授給皇族,郡王則可以賜封給功臣。例如曆史上的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他就被南明政府封為延平郡王,簡稱延平王,是二字王。

在最初的時候,南明政府想封鄭成功為親王,名字都想好了,叫潮國國王。但是鄭成功堅辭不受,因為明代沒有封異姓功臣為親王的先例(但有死後追封郡王的),於是永曆帝改封他為延平郡王。

不過異姓王的爵位通常都不能繼承,其後代都是降為國公,以國公傳世。例如徐達的封爵就是中山王,而他後代的爵位則是魏國公。

當然,在亂世時期,一些規矩也就嚴格不起來了,便也有異姓王襲爵的情況。還是說鄭家,鄭成功死後,他的兒子鄭經就繼承了延平郡王的爵位。

不過這些都是說封漢人為王的,或者即便不是漢人,但也是漢化程度極高的國內少族,那麼對於冊封蒙古人,究竟有沒有什麼說法或者先例呢?

也是有的。

據《明實錄》記載,永樂六年,蒙古瓦剌部首領馬哈木等人響應明朝的招諭,遣使“來朝貢馬,且致誠懇,請印信封爵”。

永樂七年,明朝冊封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等三人為順寧、賢義、安樂等三王;十一年,蒙古韃靼部首領阿魯台“能順天道,幡然來歸,奉表納印,願同內屬”,於是明朝又冊封阿魯台為和寧王。至此,明朝與東西蒙古分彆正式建立了封貢關係。

不過這裡必須要說明一下,以上這些冊封,與如今的順義王把漢那吉情況並不相同,不應該作為類比。為什麼呢?因為受封者的心態完全不同。

剛才提到的這幾個冊封,在明朝的官方記載中,更多體現和強調的是馬哈木、阿魯台等蒙古大封建主主動向明朝俯首稱臣,接受明朝的封爵,向明朝奉表納貢。然而明朝的這種看法實際上卻與蒙古對封貢的真實看法和態度有一定差距,甚或是相左的。

實際上,永樂年間明朝對蒙古順寧王、和寧王等王的冊封,是在蒙古內部分裂、大汗權力式微的形勢下,東西蒙古激烈混戰爭霸,而明朝積極介入其中的產物。

在當時明蒙對峙的形勢下,對於瓦剌和東蒙古來說,誰能夠獲得明朝的支持,誰就能在爭霸中取得優勢。因而,接受敕封,遣使朝貢,與明朝建立封貢關係,就成為爭霸雙方競相采取的策略和手段。

於是,不論是馬哈木等人,還是阿魯台,其接受明朝印信封爵真正動機和目的在於換取明朝政治、經濟上的支持和幫助,以便在內部爭霸鬥爭中孤立打擊對手,擊敗對方。

對他們來說,與明朝建立封貢關係不過是雙方進行爭霸的手段和工具而已,其意義更在於藉此實現與明朝的政治聯合,獲取封爵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以便壯大自己的實力,同時借明朝的力量去打擊對手,對於處於劣勢的一方尤為如此。這也是瓦剌較早接受明朝封爵的動因所在。

由此可見,封貢在他們而言,與其說是臣服於明朝,不如說更多的是一種為了爭霸而行使的權宜之計,而並不完全代表其真的“願同內屬”,成為明朝的恭順藩臣。而一旦在爭霸中取得優勢,這種態度和看法就表現得更為明顯和直接。

如,瓦剌馬哈木等人乘東蒙古新敗於明之機,屢敗阿魯台,又襲殺本雅失裡汗,另立答裡巴為傀儡可汗,勢力大增,一時占據草原爭霸的上風。



最新小说: 天魔道聖 棄家人,換郎君,公府滿門後悔了 從鄉鎮公務員到權力巔峰 五旬老太重生後,閃婚冷麵軍官 我隻想混宗門補助,可她們非要拜我為師! 星際種田,大小姐靠煉藥逆襲 末法時代的屍解仙 讓你修仙建宗門,核武威懾什麼鬼 陸總請矜持,夫人喊你做婚檢了 獸世遊戲:惡雌腰軟惹大佬們爭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