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江陵、枝江段,東至津鄉,西至上明,長達百餘裡的江麵上,其中有九十九洲。
當然了,所謂九十九州,隻是概數,實則隻多不少。
這些江中之洲,大小不一,最大者名曰“百裡洲”,洲上有居民城池,桑田甘果,枝江縣的縣治,便設於此洲之上。
曆史上孫權就曾讓孫盛督萬人駐紮於百裡洲,建立圍塢,作為江陵外援。
劉景讓水軍立營處,並不在百裡洲,而是江陵近左的大洲。
率先登陸津鄉渡口的是劉景軍騎兵,斥候騎兵甫一上岸,便分彆馳往東、西、北三個方向。
一支正規軍中,騎兵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軍中可以沒有馳強敵,亂大眾的精銳突騎,但一定要有一支斥候騎兵。
斥候騎兵能夠起到的作用非常、非常巨大,如警戒、巡邏、偵查、報信、勾通……等等。
毫不誇張的說,騎兵斥候就是步兵的眼睛,若是沒有騎兵斥候,步兵與瞎子無異。
騎兵之後,步軍亦開始源源不斷登陸。
津鄉人口過萬,頗為富庶,津鄉百姓事先聽聞荊南軍將至,雖然劉景素有“仁義愛民”之名,可津鄉百姓卻不敢信以為真,紛紛攜家帶口,或是躲入縣城江陵,或是避入豪族塢堡,不但鄉野之人逃亡大半,便是居住在鄉邑內的百姓,也是十去六七。
麵對來勢洶洶的劉景軍,津鄉吏民第一時間舉城投降,劉景軍兵不血刃就占領了津鄉鄉邑。
不久,劉景在一乾文武的拱衛下離船登岸,進入津鄉鄉邑。
…………
劉琦、蔡瑁並肩站在江陵的東麵城牆上,望著數十艘遊弋於江上,肆無忌憚的劉景水軍戰艦,兩人皆是麵色凝重。
目前江陵有大小船隻百餘艘,看似數量不少,其實大多都是不堪戰鬥的輕舟、走舸,樓船、鬥艦、艨艟等重樓大艦寥寥無幾,實力還不及眼前這支劉景水軍的偏師。
因此劉琦、蔡瑁及江陵軍民,隻能眼睜睜看著劉景水軍在城外耀武揚威,而毫無辦法。
劉琦與劉表十分相像,身軀高大,容貌溫偉,須眉茂美,出鎮江陵一年多,總領軍政大權,讓他身上少了一份浮華,多了一份威嚴,越發與劉表肖似了。
聽到身後傳來一陣腳步聲,劉琦收回視線,轉身望去,卻是之前派往當陽的使者回來了。
使者快步行至劉琦、蔡瑁麵前,從懷中取出一封書信,雙手奉上,口中言道:“府君、軍師,這是張中郎的回信。”
張中郎即中郎將張允,劉表數日前讓他率領五千人南下支援江陵,目前他已帶兵進駐江陵以北百餘裡的當陽縣。
說來劉琦和蔡瑁、張允的關係皆不睦,甚至可以稱得上惡劣。諸子中,由於他最像劉表,因此最得劉表喜愛。然而隨著蔡瑁將侄女嫁給二弟劉琮後,一切都變了,蔡瑁和繼母蔡氏一外一內,屢屢在劉表麵前詆毀他,而褒讚劉琮。劉表初時不聽,卻架不住蔡氏兄妹日夜不停的詆毀,劉表便慢慢改變了態度,對劉琮日趨寵愛,對他則日漸疏遠。
而張允雖是他的外弟,但張允與劉琮年齡相仿,兩人從小一起長大,關係十分親密,平日沒少幫著劉琮,同他作對。
過去,劉琦心中常恨二人,隻是劉景突然崛起,危及荊州基業,他隻能暫時拋棄私怨,這一年多來,倒也與蔡瑁相安無事。
劉琦打開信箋,匆匆掃了一眼,眉頭便忍不住皺了起來。
張允此前已經向他解釋過,不來江陵的原因,他認為江陵有甲士萬餘,穀支一年,足以自守。他這五千人,進駐江陵,不僅作用不大,反而會自陷於重圍。與其如此,還不如駐守當陽,既可為江陵外援,亦可起到襄陽屏障的作用,可謂一舉兩得。
對此劉琦自然心有不喜,誰會嫌棄自己手中的兵太多呢?
隻是張允已取得了父親劉表的同意,劉琦也不好多說什麼。
不過他覺得五千人駐守當陽,有些太過浪費了,讓張允分他兩千人守江陵,這要求並不過分,沒想到竟被張允拒絕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