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笑道:“這倒也不意外,如今將軍麾下人才濟濟,製度日嚴,不比長沙草創之時,也隻有仲宣這般有王佐之略的大才,方能令將軍破格超擢,授以東曹雄職,躋身股肱之列。”
王粲聞言麵上難掩得色。
諸葛亮繼續說道:“此次射策,對有心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若能技壓群英,拔得頭籌,必可獲得將軍看重,青雲直上。”
王粲聽罷撫掌大笑道:“那我們就拭目以待吧。”
楊儀和族弟楊顒分到了不同區域,其手持竹牌,步履從容的來到所屬的座位坐下,對周遭全無興趣,徒自研墨,目無餘子。
隨著千餘考生陸續就位,掾史們開始依次發放考試紙張,撫摸著這種緊致綿韌,平整光滑的長沙紙,考生們無不讚歎有加。
事實上考生們對這種紙張並不算陌生,之前劉景來學校,曾贈予學校一些長沙紙,隻是數量有限,隻有少數人有幸分到。
掾史們分發考試紙張時,數以百計的學城諸曹吏亦隨之進駐考場,以監視考生,防止作弊。
待紙張分發完畢,宋忠起身來到講台前沿,向考生們宣布考場規矩,由於是草創,僅寥寥幾條,如不得夾帶文字,不得與人討論,不得窺視他人考卷,不得越坐與他人換寫,想要方便需向監考請示,由其陪伴如廁等。
接著宋忠又宣布考試內容,儘管學子們早就已經知曉,但在考前還是有必要再詳細說一遍。
第一場《貼經》,即將需要考的經文遮住若乾字,考生根據前後經文補充句子,將所缺的字正確填寫,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填空題。《帖經》主要考察的是考生對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
《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孝經》各十貼,總計六十貼,答對三十為合格,四十以上為乙,五十以上為甲。
《五經》《孝經》乃大漢士子從小熟讀之書,又入學校專研多年,考生們不說倒背如流,那也是滾瓜爛熟了。
何況答對一半即可通過,這一關總體來說並不算難,主要是為篩掉不學無術之徒。
宋忠講完,隨即公布第一題,宋忠將一塊木板懸掛於講台之上,木板上書:“世之不顯,厥猶翼翼。”下麵空一行。之後書:“王國克生,維周之楨。”再空一行。
台下掾史們第一時間抄之於竹簡,而後奔走傳告諸考生。
馬良年十六,是此次射策最小的考生之一,原本心裡還頗為緊張,不過聽到“世之不顯,厥猶翼翼”八字,心下立時大定,揮筆寫下:“思皇多士,生此王國……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此題出自《詩經·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國,願眾多優秀人才,生於此王國,無疑是表達求賢之心,用這首詩作為射策第一題,再合適不過。
宋忠不久後又掛上第二塊木牌,出自《詩經·小雅·正月》,此詩批評君主親小人,遠賢臣,行暴政,顯然是意有所指。
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詩經》十貼陸續公布,接著是《尚書》《禮記》……
與考生們想像的不同,考題堪稱包羅萬象,卻極少涉及生僻字,令不少提前有所準備的考生大失所望,一番努力全做了無用功。
這是劉景特彆叮囑宋忠等人的,他不希望射策選出來的人,是一群隻知咬文嚼字的書生。
六十道考題看似不多,然而當公布《孝經》第十貼,也就是最後一道題目時,已是午後晡時,整場考試,前前後後,共耗時四個時辰有餘,直令考生們身心俱疲。
楊儀將考卷交給監考,轉身離開考場,步履依舊從容。
似《貼經》這種程度的考試,對他來說全無半點難度,閉著眼睛都能輕鬆過關。甚至後天的《試義》,他也全不放在心上。
射策前兩場考試,說白了,不過是一道門檻,隻有跨過這道門檻,才有資格麵見劉景。
對於像楊儀這樣的才俊,前麵的考試都是走過場,由劉景本人親自出題對策,才算是真正的考驗。
何謂對策?
顯問以政事、經義,令各對之,而觀其文辭定高下也。
楊儀為人自視甚高,他認為自己儘管名聲比不上龐統、習禎,才能卻不輸半分。
龐統以舊交投奔劉景,即拜左司馬,隨侍左右,參謀大計,楊儀自知無法與之相比。
習禎也參加了此次射策,哪怕兩人交情不俗,楊儀亦暗生計較之心,此番定要壓過習禎一頭,使劉景知道荊襄不止有龐統、習禎,還有他楊儀。若能對策奪魁,那就更好了,不過以楊儀之驕傲,也認為希望不大。
楊儀才出考場,就看到族弟楊顒正與習禎、馬良等人交談。
楊儀加快腳步來到幾人麵前,環視一圈,目光最終落到馬良身上,問道:“季常考得如何?”
馬良靦腆一笑,回道:“考題比我想的要容易不少,過關應該不難,後天的《試義》就不好說了,十有八九通過不了。”
習禎道:“《試義》考五經,卻也不必博通五經,通一經即合格,季常修《左傳》數載,未必沒有機會闖過第二輪。”
“那就借大兄吉言了。”馬良自知希望不大,拱手笑道。
幾人談話之間,疲憊湧上心頭,考試考了一整天,眼下可謂是又饑又乏,都沒什麼心思閒聊,結伴返回寢舍。
幾人皆出身襄陽大族,自不用親自做晚飯,家中奴仆早已備好餐飯迎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