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雖預料到劉表不是劉景對手,可打破腦袋也不會想到,劉表隻堅持了兩個月就敗亡了。
劉表何許人?相信世上沒人比曹操更清楚了,當年他雄心萬丈,揮師南征,結果麵對劉表、張繡聯軍,幾番交手,不僅沒有占到絲毫便宜,反而損兵折將,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皆死於亂軍之中,至今想來,仍感到痛徹心扉,不能釋懷。
而今劉表盟友從張繡換成了“有雄才而得眾心,萬人敵關羽、張飛為之爪牙”,被曹操視為心腹大患的劉備,二者聯合,連曹操心裡亦忌憚不已,結果居然也擋不住劉景全力一擊?!
更讓曹操震驚的是,劉景在與劉表、劉備大戰期間,竟還有餘力對付張津,而且一戰就乾淨利落的除掉了張津,偽署刺史太守,吞並交州之心,昭然若揭。
數月以來,袁紹病死、劉表職貢,曹操環顧天下,除了韓遂、馬騰,儘為小兒輩,幾乎無一抗手,以為平定天下指日可待。
事實證明,曹操有些小覷天下英雄了,眼下他就被袁尚、袁譚、高乾等小兒輩逼得束手無策。
如今曹操受阻於黎陽,看不到平定河北的希望,劉景又強勢崛起於南方,其南梟張津,北滅劉表,雄踞荊、交,甲兵十萬,虎視中原,一想到自己日後將要麵對這樣一個難纏的對手,曹操就感到如芒在背,寢食難安。
曹操不停揉著太陽穴,以緩解頭痛,可惜卻收效甚微,對候再一旁的許褚道:“仲康,速招諸軍師、祭酒,來孤帳中議事。”
“諾。”許褚應命出帳。
不一刻,荀攸、郭嘉、程昱、董昭、賈詡等謀臣相繼到來。
曹操被頭風病折磨得心浮氣躁,實在沒有開口說話的心情,直接遞出書信,讓他們自己看。
一眾謀臣全都是當世人傑,才智超絕,算無遺策,然而在看過信後,無不麵露驚異之色。
又是劉景!似乎從他們第一次聽到劉景的名字起,後者就在不斷突破他們心底的評價。
這位市井走出的梟雄,從一縣之地,到稱霸荊交二州,隻用了短短兩年時間,崛起之速,縱使光武取河北,也不過如此了。
一直默不做聲的曹操終於打破了沉寂,歎息道:“今北方未定,劉仲達又起於南方,威脅更甚於劉表、劉備,如之奈何?”
荀攸作為曹操的謀主,首先道:“劉仲達初定荊州,便立刻遣使詣許職貢,儘管他隻是為獲取名義,以穩定荊州,未必是真心忠於國家,卻也可看出他無意與明公為難,南方暫時無憂。”
荀攸看了曹操一眼,又道:“明公當專務北方。當初袁紹合四州之眾,馬步十萬,大舉南侵,聲勢浩大,天下震怖。明公以盈萬之旅,相峙官渡,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聽不惑,臨事決機,遂以弱勝強,大破袁紹,威震華夏。”
“今大軍受阻於黎陽,不過是一時之困,袁尚、袁譚才能智略遠不及乃父袁紹,彼此又不能和睦,隻因明公威逼,才勉強聯合在一起,時間一久,必生齷齪。屆時明公儘起精銳,分而擊之,乘勝席卷河北,如反掌耳。”
荀攸顯然是想重複官渡之戰故事,對敵人采用拖字訣,一直拖到對方生變,而後一戰而定。
郭嘉眉頭深鎖,第二個發言:“昔日孫策粗定江東,便有陰襲許都之意,劉景未必沒有此心,他若趁我等在北,勾結袁氏,出兵宛、葉,窺視許都,後果不堪設想,明公不可不防。”
郭嘉繼續道:“誠如軍師所言,袁尚、袁譚兄弟遘惡,勢難相容,又有逢紀、郭圖、辛評等從中挑撥,久必反目。然袁尚、袁譚兄弟素畏明公虎威,急之隻會逼其等死戰,緩之則自亂。不如就此回軍,南備劉景,西禦高乾,待袁尚、袁譚兄弟爆發內訌,再出兵河北,可收全功。”
曹操認為荀攸、郭嘉說的各有道理,不過他更傾向於荀攸的建議。
要知道,他出兵前可是抱著一舉而下河北的心思,奈何事不遂人願,他親將數萬兵馬,跨河北上,鏖戰二十餘日,損兵折將不說,寸土未下,就這麼灰溜溜的回去,他豈能甘心?
曹操否決了郭嘉的建議,說道:“孤受國家之命,督六軍以討逆賊,河北士民皆翹首以盼王師,今賊子尚未授首,若就此退軍,何以服人心?”
曹操堅持不退軍,隨後將話題引到劉景身上,“劉仲達上表自稱替國家除掉了逆賊劉表,劉仲達在信中為麾下請功,對自己隻字不提,孤卻不能無視之,諸君以為,朝廷當如何獎賞?”
劉表數月前遣使麵見曹操,表示臣服,已非國之逆賊,然而劉表已死,曹操又要安撫劉景,隻能被迫承認其誅賊之功。
賈詡建言道:“明公賞賜,可名重而實輕。”
什麼是名重而實輕?就是給予其高官顯爵,而不授實權。
曹操略一沉吟,既然抱著安撫劉景的意圖,那就不能不加以厚賞。“劉仲達現任安遠將軍,漢昌亭侯,此番立下大功,可拜為安南將軍,封漢昌縣侯。”
安遠將軍乃雜號將軍,而安南將軍儘管比不上劉表的鎮南將軍,卻也是名號將軍,並且由亭侯升為縣侯,賞賜不可謂不重。
而劉景為麾下文武大肆請官,包括僭越推薦武陵人潘濬為交州刺史,曹操也全部照準。
曹操之所以表現得如此大方,是因為劉景完全可以不理朝廷,自己私署官職,曹操當初未迎天子前,可沒少這麼乾。
劉景願意向朝廷請命,無疑是一種態度,隻要不涉及自身利益,曹操當然不會輕易拒之。
曹操也不是毫無原則的遷就劉景,安插起釘子來也是毫不手軟,如荊州刺史一職,他肯定不會交給劉景。
當然,就算曹操任命荊州刺史,也沒辦前往襄陽赴任,隻能將治所放在他所控製的宛城。不過刺史畢竟是荊州名義上的主官,可名正言順插手荊州事物,就如揚州刺史劉馥之於江東。
曹操詢問眾謀臣道:“劉表已死,荊州出缺,依諸君之見,誰可為刺史,為國牧守南土?”
此時荀攸腦海中登時閃過一個人選,向曹操推薦道:“宛令,潁川杜襲)子緒出於名族,才稱當世,曆任南陽諸縣,熟悉荊土、人情,可為荊州刺史。”
“尤其難得的是,杜子緒早年間避亂長沙,識劉仲達於微時,兩人由此結下了深厚情誼。旁人出任荊州刺史,劉仲達或有不喜,杜子緒若為荊州刺史,劉仲達必不會反對。有杜子緒居中調和,將極大降低衝突風險……”
曹操被荀攸說服了,杜襲確實是當前荊州刺史的不二人選,當即決定遷杜襲為荊州刺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