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回歸
第473章回歸
就在魯肅啟程前往襄陽之際,奉劉景之命詣許職貢的鄧芝亦拜彆天子、公卿,踏上歸途,和他同行的還有攜帶天子策書的謁者、虎賁、羽林等二十餘人。
出城裡許,鄧芝最後回望一眼帝都許昌,相比於東都雒陽、西都長安、南都宛,許昌就顯得太過於平凡了,沒有絲毫“天子氣”,看到它,不禁會讓人懷疑,大漢真的還能夠再興嗎?
至少鄧芝在許昌的這些日子,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心,漢室複興的希望不在這裡,而在襄陽。
不過話說回來,此行比鄧芝預計的還要順利,不但劉景被拜為名號將軍,四安將軍中的安南將軍,封漢昌侯,其所舉諸將軍、太守,乃至僭越表舉交州刺史,天子、曹操無不答應,鄧芝本人也被拜為襄陽太守。
鄧芝雖不像兩年前劉瑍那樣,以風儀才具傾倒許都,但鄧芝亦非凡庸之輩,其文武兼備,加之出身南陽鄧氏這等與大漢休戚與共的名門世家,並且此次又為天子帶來了大量的貢品,如荊州之竹紙、酃酒,交州之珍玩、奇物,想不被天子重視都難。
如今國家殘破,財用不足,曹操又厲行節儉,身為天子,自然要做表率,平日躬儉省約,雖為天下之主,卻過得頗為寒酸。
天子畢竟是從小飽經滄桑,住過民舍,吃過野菜,經曆過人間疾苦的落魄天子,倒也沒有養成奢侈之性,隻是逢年過節,堂堂天子,連賞賜後宮、百官都常感力不從心,簡直難堪至極。
劉景此番進獻大量寶貨,幾乎將天子私庫塞滿,日後賞賜後宮、百官,總算可以稍稍寬心。天子對劉景感激萬分,鄧芝亦受到優待,數次召見,甚見親近。
按照過往慣例,諸侯使者入京職貢,凡有才乾者,多授兩千石之任。
因荊州各郡太守已經齊備,所以天子在詢問了荀彧、劉艾等人的意見後,分南郡之襄陽、中盧、宜城、邔、鄀諸縣,置襄陽郡,以鄧芝為襄陽太守。
除了襄陽郡以外,天子,或者說曹操,又改劉景控製下的南陽郡為南鄉郡,以陽安太守,荊州江夏人李通為南陽太守。
南陽郡原本就分屬兩家,現在朝廷隻是正是定下名分,即南陽郡北為曹操所屬南陽郡,西、南為劉景所屬南鄉郡、章陵郡。
曹操不僅任命“荊州地頭蛇”李通為南陽太守,更以久在南陽,熟悉荊土人情,又與劉景交情深厚的杜襲為荊州刺史。
用劉景好友、鄉人出任刺、守,使劉景難以發作,進可以以刺史之名,插手荊州事,退可以扼守宛、葉,為許都屏障。不得不說,曹操手段十分高明,不愧是能夠稱霸中原的一代雄傑。
可惜曹操遠在河北,而河北乃袁氏勢力範圍,如今雙方戰事正酣,亂兵、盜賊四起,安全無從保障,鄧芝終未能北上與曹操見麵,內心深感遺憾。
潁川乃京師要地,曹操又屯田安民,百姓倒也能安居樂業,而入南陽地界,所見卻是田野空曠,賊寇肆虐的亂世景象。
所幸鄧芝隨從、護衛及虎賁、羽林超過百人,鎧甲武器精良,一般賊寇不敢打他們注意。
一行人沿淯水一路南下,杜襲接到天子使者到來的消息,立即親率吏民,出城十裡相迎。
“宛縣濱於南境,寇賊縱橫,野荒民困,倉庾空虛。宛令杜襲,忠孝彰著,廣施方略,外禦寇虜,內撫百姓,郡境以安,三公議州課第一,遷荊州刺史,封關內侯,今遣謁者授印綬……”謁者當眾大聲宣讀皇帝策書。
杜襲之前就已經從報信之人處先一步知曉,所以在聽到策書遷自己為荊州刺史,封關內侯,始終神情自若,頗顯從容。
自從得知劉景接連吞並張津、劉表,成為荊、交二州之主,杜襲便陷入深深的焦慮之中。
作為至交好友,他深知劉景心懷社稷,誌在中國,絕不會偏安一方。
然而現在國家已有曹操,兩人皆命世英雄,非常之人也,天下雖大,卻也容不下兩位英雄。
劉景,友也,曹操,君也,杜襲實在不願見兩人兵戎相見,可是他官止小縣,人微言輕,根本就沒有介入的資格……
幸好!幸好!
他現在一躍成為了荊州刺史,總算稍有資格周旋二者間,他日後當儘量從中調和,使二人相忍為國,如此則國之幸甚、民之幸甚,漢室複興亦有望矣!
謁者宣讀完策書,連同印綬一起交到杜襲手裡,口中祝賀道:“恭喜杜荊州,刺史總統諸郡,賦政於外,古之方伯也。望杜荊州不負陛下、曹公之殷盼,為國安定南疆,肅齊萬裡……”
這些場麵話杜襲也就一聽,不會真當真,他雖為刺史,實則下轄不過南陽一郡,要想荊州不亂,關鍵不在他,而在劉景。
“劉仲達心存忠國,執義征暴,清定江漢,功在社稷,乃國之屏障也。日後吾自當與其和衷共濟,以安荊楚,使國家不以南方為念。”這話杜襲既是回複謁者,也是說給鄧芝聽的。
鄧芝心領神會,上前祝賀杜襲道:“恭喜使君。出行前,將軍曾心有憂慮,今荊州無主,若國家能夠委任如鐘司隸司隸校尉鐘繇)、劉揚州揚州刺史劉馥)這等賢臣為荊州刺史,自然是社稷之福,若所托非人,則恐壞國家大事。如今使君入主荊州,將軍若知,必轉憂為喜。”
“同喜,聞足下被拜為襄陽太守,足下年未三十,卻居兩千石之任,日後必為國家良輔。”
杜襲又道:“足下不必急於起程,不妨在此暫住一晚,正好我有很多事要和劉仲達商量,書信不能儘詳,你可代為轉達。”
“好。”鄧芝頷首道。
杜襲當即安排天子使者下榻都亭休息,而後邀鄧芝入官舍,兩人共坐一席,聊至深夜。
翌日,鄧芝及天子使者告彆杜襲,繼續沿淯水南下,經章陵,跨漢川,回到襄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