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誓師
第485章誓師
決議即定,孫權命人去請孫翊,不一刻,孫翊絳衣冠劍,飛步而來,其不但性格有孫堅、孫策之風,相貌也肖似父、兄,體軀健壯,姿容魁傑,頗具威儀。
孫權繞案而出,來到孫翊的麵前,拉著他的手告知舅父吳景病死的消息,打算讓他接替舅父的位子,以偏將軍領丹陽太守。
孫翊聽罷,一時間悲喜交加,五味雜陳,悲的是舅父不幸離世,喜的是終於能夠得掌大郡。
他今年方及冠,正是急切想要建功立業的年紀,常有將數萬兵,馳騁沙場之念。可孫權卻一直將他留在身邊,其縱有萬丈雄心,亦無處施展,心中常感鬱鬱。如今出鎮丹陽,天下精兵,皆歸於己,何愁不能展翼翱翔?
看著孫翊悲喜形於色,缺少城府的模樣,孫權暗暗搖了搖頭,三弟天性峭急,喜怒快意,不加掩飾,和父親、兄長簡直如出一轍。不過話又說回來,孫翊本就繼承了父、兄的驍勇果烈,若再有深沉心機,現在做主江東的可能就不是孫權,而是他了。
好在蕩寇中郎將程普駐紮在丹陽石城,武鋒校尉黃蓋守春穀長,有這兩位追隨孫家三世的老臣扶助孫翊,令孫權安心不少。
孫翊可不知孫權內心的擔憂,就算知道了也多半會不以為然,自矜地道:“弟願往丹陽,施惠政、攬賢才,收吏民之心;討除寇賊,清郡界之汙穢……”
孫權重重拍了拍孫翊的手背,語重心長地囑咐道:“丹陽,天下劇郡也,好亂難治,弟當謹慎。程公、武鋒,俱在丹陽,可為依靠,有事可書信詢之。”
“諾。”孫翊口中應道,隨後與孫權把臂作彆,躊躇滿誌的返回家中,令妻妾侍婢收拾行囊,次日一早,便帶著家眷、部曲,與外弟吳祺一起前往丹陽。
路上,孫翊一直在思考人才問題,就像孫權所說,丹陽乃是劇郡,民刁夷惡,極難治理,這就需要賢才的輔佐。而他手下驍勇善戰者不在少數,可要說治理之才,卻是一個都沒有。
在途經吳郡與丹陽邊界時,孫翊猛然想起一事,吳之才俊媯覽、戴員,似乎就隱匿於附近。
媯覽、戴員乃是前吳郡太守盛憲所舉孝廉,盛憲會稽人,以才器名重天下,深為孫策所忌,後被孫權殺死。媯覽、戴員作為盛憲故吏,不願服侍孫權這個殺主仇人,二人俱亡匿山野。
盛憲有知人之鑒,又能提攜後進,在任職吳郡期間,舉薦了很多賢才,如媯覽、戴員、高岱等。可惜高岱亦被孫策冤殺,由此可見,孫氏在奪取江東的過程中,殺戮了多少名士豪傑。
孫翊對二兄的做法不置可否,畢竟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但他認為媯覽、戴員皆吳之英俊,棄之不用,太過可惜。
而且放任他們這樣的人處於江湖之中,對孫氏的統治也是一個潛在的威脅,不如招致麾下,為己所用。
孫翊性峭急,少顧慮,想到就做,孫翊招來部曲中有認識媯覽、戴員二人者,攜禮相請。
媯覽、戴員並非孑然一身,當初隨他們遷居山穀,耕植自給的就有三百餘家,後來又陸續有民人舉家來投,而今已近千戶。
媯覽、戴員雖居山中,卻一直關注著江東的局勢,劉景對江東的覬覦已是路人皆知,二人都不是甘於平凡之輩,現在就盼著劉景趕快出兵攻打江東,討伐孫氏,他們好簞食壺漿以迎義師。
所以,當媯覽、戴員得知孫翊有意請他倆出山,第一個反應,竟是以為這是孫氏設下的騙局,想把他們騙出山再殺掉。可仔細想想又覺得沒必要,難道,孫翊真有意請他倆出山?除此之外,似乎也找不出其他理由了。
猜到真相的二人,不由麵麵相覷,這孫翊的膽子也太大了,當初孫策就是被許貢門客刺殺,孫翊居然不吸取教訓,還想招攬他倆?難道他就不怕他倆刺殺其兄弟,為故主盛憲報仇嗎?
媯覽、戴員以需要考慮為由,暫時屏退使者,關起門來合計。
其實沒什麼好合計的,他倆實力有限,按照正常發展,隻能充當看客,簞食壺漿迎接劉景。
今若答應孫翊的出山邀請,必受重用,好好謀劃一番,或有機會奪取丹陽,屆時獻給劉景,甚至割據一方,亦未必不可。
二人幾乎沒有多做討論,就達成了共識,數日後,將部曲千餘家,前往宛陵,拜見孫翊。
對於媯覽、戴員率眾來投,孫翊大喜過望,當即以媯覽為大都督,戴員為郡丞,分掌軍政。
…………
九月一日,兩千匹馬騾運抵襄陽,馱馬騾劉景平均分給諸營,戰馬則集中配給黃忠、韓廣。
劉景原有戰馬八百餘匹,今年先後兩次從馬騰處獲得戰馬約兩千匹,如今已有戰馬兩千八百餘匹,分作五營,每營在五六百不等。
此次出征江東,劉景將投出四個營的騎兵,以期在對陣缺馬的江東軍時收到奇效。
九月三日,劉景大集水、步、騎三萬人,於襄陽城外誓師。另外江夏、長沙各有萬人,進攻豫章的兵馬多達五萬之眾。
要知道整個荊州的總兵力,也就在八萬人左右,劉景一次投入八分之五的兵力,對豫章、廬陵二郡,顯然是誌在必得。
劉景站在高台之上,朗聲宣讀討孫賁檄文,此文是由文采冠世,下筆成篇的王粲親自撰寫。
王粲半點不留情,將孫賁依附袁術,助紂為虐的黑曆史全都扒了出來,甚至就連私德都不放過,直斥其拋妻棄子,以最華麗的辭藻,將孫賁罵得狗血淋頭。
宣讀完檄文,劉景又祭祀求福,接著卜之守龜,卦象大吉,預示著此次出征,必將獲勝,三軍鹹悅,高呼“萬歲”。
誓師完畢,劉景率軍登船,漢江之上,弘舸連舳,巨檻接艫,帆旗蔽日,蔚為壯觀。
大軍順漢水南下,至豬口,諸葛亮與大軍分開,自將兵船萬人,入夏水至江陵,奔赴長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