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聽聽您說的‘機會’。”
“沒錯,機會。”格倫維爾點頭,“我想,您應該很清楚,奧地利目前的問題根源在哪裡。”
“……”
格倫維爾透過舷窗朝海對岸望去:“法國。奧地利的財政收入不斷縮減,核心原因就在於廣大的南德意誌市場被法國人所強占,甚至你們國內的市場,也充斥著大量法國貨。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你們的貿易收入比前年降低了17%,這導致大量的工廠減產,甚至倒閉。”
萊茵菲爾斯伯爵的臉色不太好看,卻並未接話。實際上,奧地利的貿易額比前年下降了27%之巨!
皇帝陛下為了帝國的顏麵,這才下令對外公布了17%的數字。
格倫維爾繼續道:“而作為奧地利傳統財源的南尼德蘭,如今卻在為法國人提供稅收。
“哦,我去那裡看過,成片的煉鐵廠,幾乎是日夜不停地將各大煤礦運來的煤炭投入高爐,產出的鐵錠比奧地利其他地方產量總和還要高出一倍!
“我記得法國人當初說是和你們共同享有那裡的利益。但您看看,奧地利從那兒得到了什麼?可以忽略不計的稅金。”
他這就是在偷換概念了。
法奧當初的協議是共同擁有瓦隆區的市場,都可以在那裡投資。
之後奧地利或是忙著打仗,或是忙著新皇加冕,根本沒在那兒投過一個子兒。
而法國前後光是政府在南尼德蘭就投入了上千萬法郎,民間的投資隻會更多。這才買下了瓦隆區所有的大煤礦,並建起大量的煉鐵廠,又修築木軌道,將產品運往南德意誌諸國銷售,形成了良性循環。
當然,這也是因為約瑟夫根據後世的資料,清楚瓦隆區的煤炭儲量,以及開發價值,這才敢大手筆投入。
如果把同樣的信息告訴奧地利人,他們就算不投入這麼多,也肯定不會啥也不做。
但現實情況就是,奧地利之前壓根沒在意過瓦隆區。
等他們看到法國人賺了錢,再想去投資的時候,卻發現所有有價值的產業都已經被法國人投完了。
其實,瓦隆區的稅收還是歸奧地利的,畢竟那裡名義上仍是奧地利的領土。
所以,他們獲得的稅金隨著瓦隆區的開發,還是有較大漲幅的。不過比起煤、鐵公司的高額利潤,奧地利對這點兒稅金就看不上眼了。
萊茵菲爾斯伯爵下意識地點頭:
“的確如此。不過我們和法國有協議……”
英國外交大臣立刻道:
“不合理的協議就應該廢除!這也包括《萊茵塞納河條約》,它令法國可以無所顧慮地入侵南德意誌市場。
“如果沒有這該死的條約,那些市場都是你們的。什麼財政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萊茵菲爾斯伯爵歎了口氣:
“您說的沒錯,我們也曾試圖修改這項條約,隻是……”
“隻是法國人用武力威脅你們……哦,我是說威脅那些南德意誌邦國。”
格倫維爾的語氣充滿蠱惑:
“而現在,我們要團結起來,讓法國人無法威脅任何國家!”
(因為本章稍作了些段落修改,導致書友們的留言被係統吞了,小作者向大家致歉!請大家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