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可是正經考上的,被硬生生弄下去了。
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文官們不斷的調整著自己的策略,目的就是不擇手段的穩固自己的統治,同時無限擴大自己的利益。
每一次玩砸了,就吸取教訓,重新開張。
他們發明出了很多種看來可改變階層和出身的機會。
但實際上,全是一些希望都很渺茫的製度設計。能通過這些方式向上層階級流動的人數非常少。
其真實目的,就是用科舉給你一個希望,來麻痹人心,削弱反抗的意識。他們最成功的製度設計就是八股。
儒家和大明文官所有的製度設計的核心思想,就是讓人泯滅血性,讓人麻木,失去反抗的意識。
表麵上,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科舉實現階層跨越。但事實上讀書很費錢的。一個地區的教育水平是和發展程度正相關的。
幾百年後也是一樣的。發達地區的教育水平自然會好很多。比考試,邊遠窮困地區是比不過發達地區的。說到底,教育資源也用金錢堆砌出來的。
大明富裕家庭能獲得的教育資源,也是普通百姓所望塵莫及的。書香門第和種田扒糞的教育出來的孩子能一樣嗎。
科舉最操蛋的一點就是,這種製度給人一種維護了社會公平,促進了階層流動的錯覺。
反正機會給你了,你考不上就是你自己不夠努力。你競爭不過彆人,是你自己不行。怨不得朝廷和皇帝。
是你腦子不夠聰明。這是父母給的,是命。是命就得認。
在大明,一切成功的製度設計,都是把社會不公平的原因最後歸結到受害者身上,並且讓整個社會和受害者接受這種邏輯。
況且,就算不看這些,科舉也是一個笑話。
唐代每三十年,需要入仕的人數是一萬九千人。科舉入仕的隻有三千一百人。占16%。
非科舉入仕的占86%。這些人主要是世家大族、官員推薦、皇帝恩蔭。
如果把吏這個階層算進去,科舉入仕的隻占1%。
宋代是大家公認的,對讀書人最友好的時代。考科舉入仕的人數,不計算吏的情況下,也隻占261%。其他全是恩蔭出身。
不要小看吏員這個階層。
在地方上縣令以下的縣丞(副縣長)、主薄(財政局長、稅務局長、)縣尉(警察局長)、典史(刑警隊長兼典獄長)、縣衙門六科房等。都是有實權的部門。他們也是正經的古代公務人員。
正常情況下,大多數州縣的科、房具體數字都是六個。比照中央吏、戶、禮、兵、刑、工的名目設立。
但也不絕對,有些州縣的科房設置就不一定是六個,還有其他的科房。
比如直隸景縣,除了六房以外,還有糧房、鹽房、庫房、招房、柬房以及承發、戶總、科稅、河道等十房。加在一起,共有16房。
這些龐大的吏員群體是真正管理著百姓的人群。他們都不是科舉出身。
在大明朝,這個空前擴大了科舉的朝代。即使是最上層的七卿,對二百七十六年的總數統計,非科舉出身的也占了576%。科舉出身的一半都不到。
清朝也沒好到那裡去,有學者統計過,通過科舉向上流動的讀書人,隻占官員總數3--4%。其他的入仕官員,最多的是恩蔭,其次是朝廷賣官鬻爵。
出了永定門,道路變得非常的差。兩道深深的車轍足有半米深。有的地方還有積水。散發著惡臭的氣味。蒼蠅嗡嗡的飛。
十幾個騎馬的家丁,帶著武器護衛在兩旁。
柱子坐在馭手旁邊,大篷車趕車的位置可以橫著坐三個人。
“這條破路早該修修了。這麼顛簸下去,掛麵豈不是都要散花了。”
趕車的車夫是興禾超市的貨運隊的副隊長張勝武,他說道“沒辦法啊,老爺的命令來的急,讓立刻把庫存的掛麵都運過去。隻能這樣了。要不慢點走,能好不少不是。”
柱子說道“老爺找我,不知道有什麼事情。”
張勝武說道“到了不就知道了。想那麼多乾什麼,費腦子。”
柱子羨慕的說道“是啊,老張你過的真是好日子。收入高,還不操心。兒女成雙,老婆孩子熱炕頭。我要是什麼時候能像你一樣就知足了。”
張振武笑道“我是沒有什麼出息才這樣的,你小小年紀就得到老爺看重,自然前途不可限量,和我比什麼。
82中文網
。